Spring Cloud Alibaba 简单理解

1、Spring Cloud Alibaba

阿里巴巴提供的微服务开发一站式解决方案,是阿里巴巴开源中间件与 Spring Cloud 体系的融合。

Spring Cloud

SpringCloud 是若干个框架的集合,包括 spring-cloud-config、spring-cloud-bus 等近 20 个子项目,提供了

  • 服务治理
  • 服务网关
  • 智能路由
  • 负载均衡
  • 断路器
  • 监控跟踪
  • 分布式消息队列
  • 配置管理等领域的解决方案。

Spring Cloud 通过 Spring Boot 风格的封装,屏蔽掉了复杂的配置和实现原理,最终给开发者留出了一套简单易懂、容易部署的分布式系统开发工具包。

一般来说,Spring Cloud 包含以下组件,主要以 Netflix 开源为主:

1639101201-6904-e7019b9788478345059a9a3-720w

Spring Cloud Alibaba

与 Spring Cloud 一样,Spring Cloud Alibaba 也是一套微服务解决方案,包含开发分布式应用微服务的必需组件,方便开发者通过 Spring Cloud 编程模型轻松使用这些组件来开发分布式应用服务。

依托 Spring Cloud Alibaba,您只需要添加一些注解和少量配置,就可以将 Spring Cloud 应用接入阿里微服务解决方案,通过阿里中间件来迅速搭建分布式应用系统。

作为 Spring Cloud 体系下的新实现,Spring Cloud Alibaba 跟官方的组件或其它的第三方实现如 Netflix, Consul,Zookeeper 等对比,具备了更多的功能:

1639101201-3196-bb7cde19314acc8a4866c4b-720w

2、Spring Cloud Alibaba 包含组件

这幅图是 Spring Cloud Alibaba 系列组件,其中包含了阿里开源组件,阿里云商业化组件,以及集成Spring Cloud 组件。

1639101201-6677-41c441d222390c79a4cd53b-720w

阿里开源组件

  • Nacos:一个更易于构建云原生应用的动态服务发现、配置管理和服务管理平台。
  • Sentinel:把流量作为切入点,从流量控制、熔断降级、系统负载保护等多个维度保护服务的稳定性。
  • RocketMQ:开源的分布式消息系统,基于高可用分布式集群技术,提供低延时的、高可靠的消息发布与订阅服务。
  • Dubbo: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在国内应用非常广泛的一款高性能 Java RPC 框架。
  • Seata:阿里巴巴开源产品,一个易于使用的高性能微服务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 Arthas:开源的Java动态追踪工具,基于字节码增强技术,功能非常强大。

阿里商业化组件

  • Alibaba Cloud ACM:一款在分布式架构环境中对应用配置进行集中管理和推送的应用配置中心产品。
  • Alibaba Cloud OSS:阿里云对象存储服务(Object Storage Service,简称 OSS),是阿里云提供的云存储服务。
  • Alibaba Cloud SchedulerX:阿里中间件团队开发的一款分布式任务调度产品,提供秒级、精准的定时(基于 Cron 表达式)任务调度服务。

集成 Spring Cloud 组件

Spring Cloud Alibaba 作为整套的微服务解决组件,只依靠目前阿里的开源组件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集成当前的社区组件,所以 Spring Cloud Alibaba 可以集成 Zuul,OpenFeign等网关,也支持 Spring Cloud Stream 消息组件。

3、Spring Cloud Alibaba 功能

那么作为微服务解决方案, Spring Cloud Alibaba是如何支持微服务治理的各个功能。

服务注册与发现

Spring Cloud Alibaba 基于 Nacos 提供

spring-cloud-alibaba-starter-nacos-discovery

spring-cloud-alibaba-starter-nacos-config

实现了服务注册 & 配置管理功能。依靠 @EnableDiscoveryClient 进行服务的注册,兼容 RestTemplate & OpenFeign 的客户端进行服务调用。

适配 Spring Cloud 服务注册与发现标准,默认集成了 Ribbon 的支持。

支持多协议的服务调用

Spring Cloud 默认的服务调用依赖 OpenFeign 或 RestTemplate 使用 REST 进行调用。

使用 @DubboTransported 注解可将底层的 Rest 协议无缝切换成 Dubbo RPC 协议,进行 RPC 调用。

@FeignClient("dubbo-provider")
@DubboTransported(protocol = "dubbo")
public interface DubboFeignRestService {
  @GetMapping(value = "/param")
  String param(@RequestParam("param") String param);

  @PostMapping("/saveB")
  String saveB(@RequestParam("a") int a, @RequestParam("b") String b);
}

服务限流降级

作为稳定性的核心要素之一,服务限流和降级是微服务领域特别重要的一环,Spring Cloud Alibaba 基于 Sentinel,对 Spring 体系内基本所有的客户端,网关进行了适配,

默认支持

  1. WebServlet
  2. WebFlux
  3. OpenFeign
  4. RestTemplate
  5. Spring Cloud Gateway
  6. Zuul
  7. Dubbo
  8. RocketMQ

限流降级功能的接入。

Sentinel应用比较简单,只需引入 starter,即可生效,可以在运行时通过控制台实时修改限流降级规则,还支持查看限流降级 Metrics 监控。

微服务消息驱动

支持为微服务应用构建消息驱动能力,基于 Spring Cloud Stream 提供 Binder 的新实现: Spring Cloud Stream RocketMQ Binder,也新增了 Spring Cloud Bus 消息总线的新实现 Spring Cloud Bus RocketMQ。

分布式事务

使用 Seata 解决微服务场景下面临的分布式事务问题。

使用 @GlobalTransactional 注解,在微服务中传递事务上下文,可以对业务零侵入地解决分布式事务问题。

阿里云提供的商业能力

通过上面提到的OSS,schedulerx等组件,开发者可以在阿里云上实现对象存储,分布式任务调度等功能。

Spring Cloud Alibaba 虽然诞生时间不久,赖于阿里巴巴强大的技术影响力,已经成为微服务解决方案的重要选择之一。

为什么MySQL数据库索引选择使用B+树?

学过数据结构的一般对最基础的树都有所认识,因此我们就从与我们主题更为相近的二叉查找树开始。

一、二叉查找树

(1)二叉树简介:二叉查找树也称为有序二叉查找树,满足二叉查找树的一般性质,是指一棵空树具有如下性质:

1、任意节点左子树不为空,则左子树的值均小于根节点的值;

2、任意节点右子树不为空,则右子树的值均大于于根节点的值;

3、任意节点的左右子树也分别是二叉查找树;

4、没有键值相等的节点;
QQ截图20211117173142

上图为一个普通的二叉查找树,按照中序遍历的方式可以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输出:2、3、5、6、7、8。

对上述二叉树进行查找,如查键值为5的记录,先找到根,其键值是6,6大于5,因此查找6的左子树,找到3;而5大于3,再找其右子树;一共找了3次。如果按2、3、5、6、7、8的顺序来找同样需求3次。用同样的方法在查找键值为8的这个记录,这次用了3次查找,而顺序查找需要6次。计算平均查找次数得:顺序查找的平均查找次数为(1+2+3+4+5+6)/ 6 = 3.3次,二叉查找树的平均查找次数为(3+3+3+2+2+1)/6=2.3次。二叉查找树的平均查找速度比顺序查找来得更快。

(2)局限性及应用

一个二叉查找树是由n个节点随机构成,所以,对于某些情况,二叉查找树会退化成一个有n个节点的线性链。如下图:

大家看上图,如果我们的根节点选择是最小或者最大的数,那么二叉查找树就完全退化成了线性结构。上图中的平均查找次数为(1+2+3+4+5+5)/6=3.16次,和顺序查找差不多。显然这个二叉树的查询效率就很低,因此若想最大性能的构造一个二叉查找树,需要这个二叉树是平衡的(这里的平衡从一个显著的特点可以看出这一棵树的高度比上一个输的高度要大,在相同节点的情况下也就是不平衡),从而引出了一个新的定义-平衡二叉树AVL。

二、AVL树

(1)简介

AVL树是带有平衡条件的二叉查找树,一般是用平衡因子差值判断是否平衡并通过旋转来实现平衡,左右子树树高不超过1,和红黑树相比,它是严格的平衡二叉树,平衡条件必须满足(所有节点的左右子树高度差不超过1)。不管我们是执行插入还是删除操作,只要不满足上面的条件,就要通过旋转来保持平衡,而旋转是非常耗时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AVL树适合用于插入删除次数比较少,但查找多的情况。

从上面是一个普通的平衡二叉树,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任意节点的左右子树的平衡因子差值都不会大于1。

(2)局限性

由于维护这种高度平衡所付出的代价比从中获得的效率收益还大,故而实际的应用不多,更多的地方是用追求局部而不是非常严格整体平衡的红黑树。当然,如果应用场景中对插入删除不频繁,只是对查找要求较高,那么AVL还是较优于红黑树。

(3)应用

1、Windows NT内核中广泛存在;

三、红黑树

(1)简介

一种二叉查找树,但在每个节点增加一个存储位表示节点的颜色,可以是red或black。通过对任何一条从根到叶子的路径上各个节点着色的方式的限制,红黑树确保没有一条路径会比其它路径长出两倍。它是一种弱平衡二叉树(由于是若平衡,可以推出,相同的节点情况下,AVL树的高度低于红黑树),相对于要求严格的AVL树来说,它的旋转次数变少,所以对于搜索、插入、删除操作多的情况下,我们就用红黑树。

(2)性质

1、每个节点非红即黑;
2、根节点是黑的;
3、每个叶节点(叶节点即树尾端NULL指针或NULL节点)都是黑的;
4、如果一个节点是红的,那么它的两儿子都是黑的;
5、对于任意节点而言,其到叶子点树NULL指针的每条路径都包含相同数目的黑节点;
6、每条路径都包含相同的黑节点;

QQ截图20211117173340

(3)应用

1、广泛用于C++的STL中,Map和Set都是用红黑树实现的;
2、著名的Linux进程调度Completely Fair Scheduler,用红黑树管理进程控制块,进程的虚拟内存区域都存储在一颗红黑树上,每个虚拟地址区域都对应红黑树的一个节点,左指针指向相邻的地址虚拟存储区域,右指针指向相邻的高地址虚拟地址空间;
3、IO多路复用epoll的实现采用红黑树组织管理sockfd,以支持快速的增删改查;
4、Nginx中用红黑树管理timer,因为红黑树是有序的,可以很快的得到距离当前最小的定时器;
5、Java中TreeMap的实现;

四、B/B+树

说了上述的三种树:二叉查找树、AVL和红黑树,似乎我们还没有摸到MySQL为什么要使用B+树作为索引的实现,不要急,接下来我们就先探讨一下什么是B树。

(1)简介

我们在MySQL中的数据一般是放在磁盘中的,读取数据的时候肯定会有访问磁盘的操作,磁盘中有两个机械运动的部分,分别是盘片旋转和磁臂移动。盘片旋转就是我们市面上所提到的多少转每分钟,而磁盘移动则是在盘片旋转到指定位置以后,移动磁臂后开始进行数据的读写。那么这就存在一个定位到磁盘中的块的过程,而定位是磁盘的存取中花费时间比较大的一块,毕竟机械运动花费的时候要远远大于电子运动的时间。当大规模数据存储到磁盘中的时候,显然定位是一个非常花费时间的过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B树进行优化,提高磁盘读取时定位的效率。

为什么B类树可以进行优化呢?我们可以根据B类树的特点,构造一个多阶的B类树,然后在尽量多的在结点上存储相关的信息,保证层数尽量的少,以便后面我们可以更快的找到信息,磁盘的I/O操作也少一些,而且B类树是平衡树,每个结点到叶子结点的高度都是相同,这也保证了每个查询是稳定的。

总的来说,B/B+树是为了磁盘或其它存储设备而设计的一种平衡多路查找树(相对于二叉,B树每个内节点有多个分支),与红黑树相比,在相同的的节点的情况下,一颗B/B+树的高度远远小于红黑树的高度(在下面B/B+树的性能分析中会提到)。B/B+树上操作的时间通常由存取磁盘的时间和CPU计算时间这两部分构成,而CPU的速度非常快,所以B树的操作效率取决于访问磁盘的次数,关键字总数相同的情况下B树的高度越小,磁盘I/O所花的时间越少。

注意B-树就是B树,-只是一个符号。

(2)B树的性质

1、定义任意非叶子结点最多只有M个儿子,且M>2;
2、根结点的儿子数为[2, M];
3、除根结点以外的非叶子结点的儿子数为[M/2, M];
4、每个结点存放至少M/2-1(取上整)和至多M-1个关键字;(至少2个关键字)
5、非叶子结点的关键字个数=指向儿子的指针个数-1;
6、非叶子结点的关键字:K[1], K[2], …, K[M-1];且K[i] < K[i+1];
7、非叶子结点的指针:P[1], P[2], …, P[M];其中P[1]指向关键字小于K[1]的子树,P[M]指向关键字大于K[M-1]的子树,其它P[i]指向关键字属于(K[i-1], K[i])的子树;
8、所有叶子结点位于同一层;

这里只是一个简单的B树,在实际中B树节点中关键字很多的,上面的图中比如35节点,35代表一个key(索引),而小黑块代表的是这个key所指向的内容在内存中实际的存储位置,是一个指针。

五、B+树

(1)简介

B+树是应文件系统所需而产生的一种B树的变形树(文件的目录一级一级索引,只有最底层的叶子节点(文件)保存数据)非叶子节点只保存索引,不保存实际的数据,数据都保存在叶子节点中,这不就是文件系统文件的查找吗?

我们就举个文件查找的例子:有3个文件夹a、b、c, a包含b,b包含c,一个文件yang.c,a、b、c就是索引(存储在非叶子节点), a、b、c只是要找到的yang.c的key,而实际的数据yang.c存储在叶子节点上。

所有的非叶子节点都可以看成索引部分!

(2)B+树的性质(下面提到的都是和B树不相同的性质)

1、非叶子节点的子树指针与关键字个数相同;
2、非叶子节点的子树指针p[i],指向关键字值属于[k[i],k[i+1]]的子树.(B树是开区间,也就是说B树不允许关键字重复,B+树允许重复);
3、为所有叶子节点增加一个链指针;
4、所有关键字都在叶子节点出现(稠密索引). (且链表中的关键字恰好是有序的);
5、非叶子节点相当于是叶子节点的索引(稀疏索引),叶子节点相当于是存储(关键字)数据的数据层;
6、更适合于文件系统;

QQ截图20211117173414

非叶子节点(比如5,28,65)只是一个key(索引),实际的数据存在叶子节点上(5,8,9)才是真正的数据或指向真实数据的指针。

(3)应用  

1、B和B+树主要用在文件系统以及数据库做索引,比如MySQL;

六、B/B+树性能分析

n个节点的平衡二叉树的高度为H(即logn),而n个节点的B/B+树的高度为logt((n+1)/2)+1;
若要作为内存中的查找表,B树却不一定比平衡二叉树好,尤其当m较大时更是如此。因为查找操作CPU的时间在B-树上是O(mlogtn)=O(lgn(m/lgt)),而m/lgt>1;所以m较大时O(mlogtn)比平衡二叉树的操作时间大得多。因此在内存中使用B树必须取较小的m。(通常取最小值m=3,此时B-树中每个内部结点可以有2或3个孩子,这种3阶的B-树称为2-3树)。

七、为什么说B+树比B树更适合数据库索引?

1、 B+树的磁盘读写代价更低:B+树的内部节点并没有指向关键字具体信息的指针,因此其内部节点相对B树更小,如果把所有同一内部节点的关键字存放在同一盘块中,那么盘块所能容纳的关键字数量也越多,一次性读入内存的需要查找的关键字也就越多,相对IO读写次数就降低了。

2、B+树的查询效率更加稳定:由于非终结点并不是最终指向文件内容的结点,而只是叶子结点中关键字的索引。所以任何关键字的查找必须走一条从根结点到叶子结点的路。所有关键字查询的路径长度相同,导致每一个数据的查询效率相当。

3、由于B+树的数据都存储在叶子结点中,分支结点均为索引,方便扫库,只需要扫一遍叶子结点即可,但是B树因为其分支结点同样存储着数据,我们要找到具体的数据,需要进行一次中序遍历按序来扫,所以B+树更加适合在区间查询的情况,所以通常B+树用于数据库索引。

PS:我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是这样说的,我感觉说的也挺有道理的:

他们认为数据库索引采用B+树的主要原因是:

B树在提高了IO性能的同时并没有解决元素遍历的我效率低下的问题,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B+树应用而生。B+树只需要去遍历叶子节点就可以实现整棵树的遍历。而且在数据库中基于范围的查询是非常频繁的,而B树不支持这样的操作或者说效率太低。

总结

数据库使用B+树肯定是为了提升查找效率。具体如何提升查找效率?

查找数据,最简单的方式是顺序查找。但是对于几十万上百万,甚至上亿的数据库查询就很慢了。

所以要对查找的方式进行优化,熟悉的二分查找,二叉树可以把速度提升到O(log(n,2)),查询的瓶颈在于树的深度,最坏的情况要查找到二叉树的最深层,由于每查找深一层,就要访问更深一层的索引文件。在多达数G的索引文件中,这将是很大的开销。所以尽量把数据结构设计的更为‘矮胖’一点就可以减少访问的层数。

在众多的解决方案中,B-/B+树很好的适合。简而言之就是中间节点可以多余两个子节点,而且中间的元素可以是一个域。

相比B-树,B+树的父节点也必须存在于子节点中,是其中最大或者最小元素,B+树的节点只存储索引key值,具体信息的地址存在于叶子节点的地址中。这就使以页为单位的索引中可以存放更多的节点,减少更多的I/O支出。

因此,B+树成为了数据库比较优秀的数据结构,MySQL中MyIsAM和InnoDB都是采用的B+树结构;不同的是前者是非聚集索引,后者主键是聚集索引,所谓聚集索引是物理地址连续存放的索引,在取区间的时候,查找速度非常快,但同样的,插入的速度也会受到影响而降低。聚集索引的物理位置使用链表来进行存储。

分布式锁的三种实现方式

分布式锁三种实现方式:

  1. 基于数据库实现分布式锁;
  2. 基于缓存(Redis等)实现分布式锁;
  3. 基于Zookeeper实现分布式锁;

一, 基于数据库实现分布式锁

1. 悲观锁

利用select … where … for update 排他锁

*其他附加功能与实现一基本一致,这里需要注意的是“where name=lock ”,name字段必须要走索引,否则会锁表。有些情况下,比如表不大,mysql优化器会不走这个索引,导致锁表问题。

2. 乐观锁

所谓乐观锁与前边最大区别在于基于CAS思想,是不具有互斥性,不会产生锁等待而消耗资源,操作过程中认为不存在并发冲突,只有update version失败后才能觉察到。

我们的抢购、秒杀就是用了这种实现以防止超卖。通过增加递增的版本号字段实现乐观锁

1637136916-5676-e3b761944edd6611defde7ee28-0

二, 基于缓存(Redis等)实现分布式锁

1. 使用命令介绍:

(1)SETNX
SETNX key val:当且仅当key不存在时,set一个key为val的字符串,返回1;若key存在,则什么都不做,返回0。
(2)expire
expire key timeout:为key设置一个超时时间,单位为second,超过这个时间锁会自动释放,避免死锁。
(3)delete
delete key:删除key

在使用Redis实现分布式锁的时候,主要就会使用到这三个命令。

2. 实现思想:

(1)获取锁的时候,使用setnx加锁,并使用expire命令为锁添加一个超时时间,超过该时间则自动释放锁,锁的value值为一个随机生成的UUID,通过此在释放锁的时候进行判断。
(2)获取锁的时候还设置一个获取的超时时间,若超过这个时间则放弃获取锁。
(3)释放锁的时候,通过UUID判断是不是该锁,若是该锁,则执行delete进行锁释放。

3. 分布式锁的简单实现代码:

package com.demo.app;

import redis.clients.jedis.Jedis;
import redis.clients.jedis.JedisPool;
import redis.clients.jedis.Transaction;
import redis.clients.jedis.exceptions.JedisException;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java.util.UUID;

/**
 * 分布式锁的简单实现代码
 */
class DistributedLock {

    private final JedisPool jedisPool;

    public DistributedLock(JedisPool jedisPool) {
        this.jedisPool = jedisPool;
    }

    /**
     * 加锁
     *
     * @param lockName       锁的key
     * @param acquireTimeout 获取超时时间
     * @param timeout        锁的超时时间
     * @return 锁标识
     */

    public String lockWithTimeout(String lockName, long acquireTimeout, long timeout) {

        Jedis conn = null;
        String retIdentifier = null;
        try {
            // 获取连接
            conn = jedisPool.getResource();
            // 随机生成一个value
            String identifier = UUID.randomUUID().toString();
            // 锁名,即key值
            String lockKey = "lock:" + lockName;
            // 超时时间,上锁后超过此时间则自动释放锁
            int lockExpire = (int) (timeout / 1000);
            // 获取锁的超时时间,超过这个时间则放弃获取锁
            long end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acquireTimeout;

            while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end) {
                if (conn.setnx(lockKey, identifier) == 1) {
                    conn.expire(lockKey, lockExpire);
                    // 返回value值,用于释放锁时间确认
                    retIdentifier = identifier;
                    return retIdentifier;
                }

                // 返回-1代表key没有设置超时时间,为key设置一个超时时间
                if (conn.ttl(lockKey) == -1) {
                    conn.expire(lockKey, lockExpire);
                }
                try {
                    Thread.sleep(1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Thread.currentThread().interrupt();
                }
            }
        } catch (Jedis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if (conn != null) {
                conn.close();
            }
        }
        return retIdentifier;
    }

    /**
     * 释放锁
     *
     * @param lockName   锁的key
     * @param identifier 释放锁的标识
     * @return
     */
    public boolean releaseLock(String lockName, String identifier) {
        Jedis conn = null;
        String lockKey = "lock:" + lockName;
        boolean retFlag = false;

        try {
            conn = jedisPool.getResource();
            while (true) {
                // 监视lock,准备开始事务
                conn.watch(lockKey);
                // 通过前面返回的value值判断是不是该锁,若是该锁,则删除,释放锁
                if (identifier.equals(conn.get(lockKey))) {
                    Transaction transaction = conn.multi();
                    transaction.del(lockKey);
                    List<Object> results = transaction.exec();
                    if (results == null) {
                        continue;
                    }
                    retFlag = true;
                }
                conn.unwatch();
                break;
            }
        } catch (Jedis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if (conn != null) {
                conn.close();
            }
        }
        return retFlag;
    }
}

4. 测试刚才实现的分布式锁

例子中使用50个线程模拟秒杀一个商品,使用–运算符来实现商品减少,从结果有序性就可以看出是否为加锁状态。
模拟秒杀服务,在其中配置了jedis线程池,在初始化的时候传给分布式锁,供其使用。

public class Service {
    private static JedisPool pool = null;
    private DistributedLock lock = new DistributedLock(pool);
    int n = 500;
    
    static {
        JedisPoolConfig config = new JedisPoolConfig();
        // 设置最大连接数
        config.setMaxTotal(200);
        // 设置最大空闲数
        config.setMaxIdle(8);
        // 设置最大等待时间
        config.setMaxWaitMillis(1000 * 100);
        // 在borrow一个jedis实例时,是否需要验证,若为true,则所有jedis实例均是可用的
        config.setTestOnBorrow(true);
        pool = new JedisPool(config, "127.0.0.1", 6379, 3000);

    }

    public void secKill() {
        // 返回锁的value值,供释放锁时候进行判断
        String identifier = lock.lockWithTimeout("resource", 5000, 1000);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获得了锁");
        System.out.println(--n);
        lock.releaseLock("resource", identifier);

    }
}

模拟线程进行秒杀服务;

public class ThreadA extends Thread {
    private Service service;
    public ThreadA(Service service) {
        this.service = servic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ervice.secKill();
    }
}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ervice service = new Service();
        for (int i = 0; i < 50; i++) {
            ThreadA threadA = new ThreadA(service);
            threadA.start();
        }
    }
}

结果如下,结果为有序的:

1637136917-5764-ceea4c8cbfa184228a02822f99-1

若注释掉使用锁的部分:

public void secKill() {
    // 返回锁的value值,供释放锁时候进行判断
    //String indentifier = lock.lockWithTimeout("resource", 5000, 1000);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获得了锁");
    System.out.println(--n);
    //lock.releaseLock("resource", indentifier);
}

从结果可以看出,有一些是异步进行的:

1637136917-6356-ceea4c8cbfa184228a02822f99-2

三, 基于Zookeeper实现分布式锁

ZooKeeper是一个为分布式应用提供一致性服务的开源组件,它内部是一个分层的文件系统目录树结构,规定同一个目录下只能有一个唯一文件名。基于ZooKeeper实现分布式锁的步骤如下:

  • (1)创建一个目录mylock;
  • (2)线程A想获取锁就在mylock目录下创建临时顺序节点;
  • (3)获取mylock目录下所有的子节点,然后获取比自己小的兄弟节点,如果不存在,则说明当前线程顺序号最小,获得锁;
  • (4)线程B获取所有节点,判断自己不是最小节点,设置监听比自己次小的节点;
  • (5)线程A处理完,删除自己的节点,线程B监听到变更事件,判断自己是不是最小的节点,如果是则获得锁。

这里推荐一个Apache的开源库Curator,它是一个ZooKeeper客户端,Curator提供的InterProcessMutex是分布式锁的实现,acquire方法用于获取锁,release方法用于释放锁。

实现源码如下:

public class ZkLock implements DistributionLock {

    private String zkAddress = "zk_adress";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root = "package root";
    private CuratorFramework zkClient;
    private final String LOCK_PREFIX = "/lock_";
    
    @Bean
    public DistributionLock initZkLock() {
        if (StringUtils.isBlank(root))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zookeeper 'root' can't be null");
        }
        zkClient = CuratorFrameworkFactory
                .builder()
                .connectString(zkAddress)
                .retryPolicy(new RetryNTimes(2000, 20000))
                .namespace(root)
                .build();
        zkClient.start();
        return this;
    }

    public boolean tryLock(String lockName) {
        lockName = LOCK_PREFIX + lockName;
        boolean locked = true;

        try {
            Stat stat = zkClient.checkExists().forPath(lockName);
            if (stat == null) {
                log.info("tryLock:{}", lockName);
                stat = zkClient.checkExists().forPath(lockName);
                if (stat == null) {
                    zkClient
                            .create()
                            .creatingParentsIfNeeded()
                            .withMode(CreateMode.EPHEMERAL)
                            .forPath(lockName, "1".getBytes());
                } else {
                    log.warn("double-check stat.version:{}", stat.getAversion());
                    locked = false;
                }
            } else {
                log.warn("check stat.version:{}", stat.getAversion());
                locked = false;
            }

        } catch (Exception e) {
            locked = false;
        }
        return locked;
    }

    public void release(String lockName) {
        lockName = LOCK_PREFIX + lockName;
        try {
            zkClient
                    .delete()
                    .guaranteed()
                    .deletingChildrenIfNeeded()
                    .forPath(lockName);
            log.info("release:{}", lockName);
        } catch (Exception e) {
            log.error("删除", e);
        }

    }

    public void setZkAddress(String zkAddress) {
        this.zkAddress = zkAddress;
    }

}

优点:具备高可用、可重入、阻塞锁特性,可解决失效死锁问题。

缺点:因为需要频繁的创建和删除节点,性能上不如Redis方式。

四,对比

数据库分布式锁实现

缺点:

1.db操作性能较差,并且有锁表的风险

2.非阻塞操作失败后,需要轮询,占用cpu资源;

3.长时间不commit或者长时间轮询,可能会占用较多连接资源

Redis(缓存)分布式锁实现

缺点:

1.锁删除失败 过期时间不好控制

2.非阻塞,操作失败后,需要轮询,占用cpu资源;

ZK分布式锁实现

缺点:性能不如redis实现,主要原因是写操作(获取锁释放锁)都需要在Leader上执行,然后同步到follower。

ZooKeeper有较好的性能和可靠性。

从理解的难易程度角度(从低到高)数据库 > 缓存 > Zookeeper

从实现的复杂性角度(从低到高)Zookeeper >= 缓存 > 数据库

从性能角度(从高到低)缓存 > Zookeeper >= 数据库

从可靠性角度(从高到低)Zookeeper > 缓存 > 数据库

java文本搜索工具

通过关键词检索目录下的所有日志文件,然后返回搜索的内容,这个工具用于定位日志特别有用;搜索服务的类通过多线程,每一个线程搜索一个文件,效率很高,上百个文件基本上都是在几秒内完成。

搜索服务的源码

package system.service;

import system.service.base.BaseService;

import java.io.*;
import java.nio.charset.StandardCharsets;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TextFindService extends BaseService implements Runnable {
    private String path;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keywords;
    private List<String> result = new ArrayList<>();
    private boolean working;

    public TextFindService(String path, String name, String[] keywords) {
        this.path = path;
        this.name = name;
        this.keywords = keywords;
        this.working = tru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File file = new File(getPath() + getName());
        InputStreamReader reader = null;
        BufferedReader br = null;
        long time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if (!file.exists()) {
            this.putLog(getName() + ":文件不存在");
            return;
        }
        this.putLog(getName() + ":开始搜索...");
        try {
            reader = new InputStreamReader(new FileInputStream(file), StandardCharsets.UTF_8);

            br = new BufferedReader(reader);
            String line = null;
            int count = 0;
            while ((line = br.readLine()) != null) {
                if (!working) {
                    Thread.yield();
                    break;
                }
                boolean find = true;
                for (String kds : getKeywords()) {
                    if (!line.toLowerCase().contains(kds.toLowerCase())) {
                        find = false;
                        break;
                    }
                }
                if (find) {
                    getResult().add(line);
                    count++;
                }
            }
            this.putLog(getName() + ":完毕,找到" + count + "行数据");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this.putLog(e.getMessage());
        } finally {
            if (br != null) {
                try {
                    br.close();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if (reader != null) {
                try {
                    reader.close();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working = false;
        }
        this.putLog(getName() + ":搜索结束...use time "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time) + "ms");
    }

    private String getPath() {
        return path;
    }

    private String[] getKeywords() {
        return keywords;
    }

    public List<String> getResult() {
        return result;
    }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void stop() {
        this.working = false;
    }

    private void putLog(String data) {
        this.getResult().add(data);
        log(data);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path = "C:\\Users\\Downloads\\test\\";
        String name = "my.log";
        String keywords = "keywords";

        TextFindService find = new TextFindService(path, name, keywords.split(";"));
        find.run();
        for (String str : find.getResult()) {
            System.out.println(str);
        }

    }

    public boolean isDone() {
        return !working;
    }
}

这里面比较重要的就是run()函数中的源码,复杂搜索、工作状态判断、让权等;完成之后还不忘关闭文件句柄。

其中服务类main()主函数是我用来测试使用的,但这只能在源码里调试,添加一个GUI界面会更方便。

新增一个java swing GUI图形界面,这个工具更加遍历,不用每次都编写代码去检索。

Swing编程源代码:

package view;

import system.component.Button;
import system.component.TextEdit;
import system.component.TextView;
import system.conf.Constant;
import system.lib.CompactController;
import system.lib.IController;
import system.service.TextFindService;
import system.utils.DateTimeUtils;
import system.utils.StringUtils;

import javax.swing.*;
import java.awt.*;
import java.awt.event.ActionEvent;
import java.awt.event.ActionListener;
import java.awt.event.FocusEvent;
import java.awt.event.FocusListener;
import java.io.*;
import java.time.LocalDateTime;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Iterator;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LogSplitViewController extends CompactController implements IController, ActionListener, FocusListener {

    private TextEdit path, keywords;
    private JTextArea logs;

    private TextView labPath, labKey, labLogs, status;
    private Button start, stop;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IP_PATH = "Input the logs directory path.";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IP_KEYWORDS = "Multi keywords use ';' of symbol to split.";

    private List<TextFindService> findServiceList = new ArrayList<>();
    private String version = "20210903#v1.0";

    public LogSplitViewController() {
        super(680, 500);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createInit() {
        int x = 10, y = 10;
        path = new TextEdit();
        keywords = new TextEdit();
        logs = new JTextArea();
        path.setName("path");
        keywords.setName("keywords");

        labPath = new TextView("Directory:");
        labKey = new TextView("Keywords:");
        labLogs = new TextView("Logs:");
        status = new TextView("finished.");

        start = new Button("Analyse");
        stop = new Button("Break");

        labPath.setBounds(x, y, 80, 28);
        labKey.setBounds(x, y + 38, 80, 28);
        labLogs.setBounds(x, y + 76, 80, 28);

        path.setBounds(x + 65, y, 450, 32);
        keywords.setBounds(x + 65, y + 38, 450, 32);

        status.setBounds(0, y + 432, 680, 30);
        status.setBackground(Color.BLACK);
        status.setForeground(Color.green);

        JScrollPane scrollPane1 = new JScrollPane(logs);
        scrollPane1.setBounds(x + 40, y + 42 * 2, 600, 335);
        logs.setForeground(Color.green);
        logs.setBackground(Color.BLACK);

        start.setBounds(x + 530, y, 100, 32);
        stop.setBounds(x + 530, y + 38, 100, 32);

        this.setLayout(null);
        this.add(start);
        this.add(stop);
        this.add(path);
        this.add(keywords);
        this.add(status);
        this.add(scrollPane1);
        this.add(labLogs);
        this.add(labPath);
        this.add(labKey);

        start.addActionListener(this);
        stop.addActionListener(this);
        this.setTip(keywords, TIP_KEYWORDS);
        this.setTip(path, TIP_PATH);
        stop.setEnabled(false);
    }


    @Override
    public void init() {

    }

    @Override
    public void showX() {
        this.setTitle(Constant.TITLE_LOG_SPLIT + " - " + version);
        this.setResizable(false);
        this.setDefaultCloseOperation(JFrame.EXIT_ON_CLOSE);
        this.setVisible(true);
        this.init();
    }

    @Override
    public void close() {

    }

    @Override
    public void hideX() {

    }

    private String[] keys() {
        String string = keywords.getText();
        if (string.contains(";")) {
            return string.split(";");
        }
        if (string.contains("|")) {
            return string.split("|");
        }
        return string.split(";");
    }

    private void initFind() {
        start.setEnabled(false);
        stop.setEnabled(true);
    }

    private void lastFind() {
        start.setEnabled(true);
        stop.setEnabled(false);
    }

    private void find() {
        try {
            initFind();
            checkFind();
            findBefore();

            File file = new File(path.getText());
            if (!file.exists()) {
                throw new Exception("The directory is don't exists.");
            }
            this.doFind(file.getPath() + "/", file.listFiles());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            lastFind();
        }
    }

    private void doFind(String path, File[] listFiles) {
        long time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logPut("开始查找...path=" + path);
        String logname = DateTimeUtils.format(DateTimeUtils.getLocalDateTime(), "yyyyMMddHHmmss") + ".log";

        for (File file : listFiles) {
            logPut(" - 创建查找服务 " + file.getName());
            TextFindService service = new TextFindService(path, file.getName(), keys());
            findServiceList.add(service);
            new Thread(service).start();
        }


        new Thread(() -> {
            while (true) {
                if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time > 3600000) {
                    logPut("超时,放弃查找...");
                    break;
                }
                Iterator<TextFindService> iterator = findServiceList.iterator();
                if (!iterator.hasNext()) {
                    break;
                }
                while (iterator.hasNext()) {
                    TextFindService service = iterator.next();
                    if (service.isDone()) {
                        iterator.remove();
                        this.write(path, logname, service.getResult(), service.getName());
                    }
                }
            }
            logPut("查找完成!用时:"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time) + "ms");
            lastFind();
        }).start();

    }

    private synchronized void write(String path, String logname, List<String> result, String name) {
        logPut(name + " 文件查找完成,写入到文件:" + logname);
        File file = new File(path + logname);
        FileOutputStream out = null;
        try {
            out = new FileOutputStream(file, true);
            out.write(("--------------------------" + name + "------------------------------").getBytes());
            out.write("\n".getBytes());
            for (String s : result) {
                out.write(s.getBytes());
                out.write("\n".getBytes());
            }
            out.flush();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logPut(e.getMessage());
        } finally {
            if (out != null) {
                try {
                    out.close();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logPut("写入文件完成");
            logPut("还剩:" + findServiceList.size() + "个文件");

        }

    }

    private void breakFind() {
        logPut("breaking...");
        for (TextFindService service : findServiceList) {
            service.stop();
        }
        logPut("breaking done.");
        lastFind();
    }

    private void findBefore() {
        logs.setText("");
        findServiceList.clear();
    }

    private void checkFind() throws Exception {
        if (StringUtils.isEmptyTrim(path.getText()) || TIP_PATH.equals(path.getText())) {
            dialog(TIP_PATH);
            throw new Exception(TIP_PATH);
        }
        if (StringUtils.isEmptyTrim(keywords.getText()) || TIP_KEYWORDS.equals(keywords.getText())) {
            dialog("least one keyword");
            throw new Exception("least one keyword");
        }
    }

    private void setTip(TextEdit keywords, String tipKeywords) {
        if (!StringUtils.isEmptyTrim(keywords.getText())) {
            return;
        }
        keywords.setForeground(Color.gray);
        keywords.setText(tipKeywords);
        keywords.addFocusListener(this);
    }

    @Override
    public void actionPerformed(ActionEvent e) {
        Button button = (Button) e.getSource();
        if ("Analyse".equals(button.getName())) {
            find();
        } else if ("Break".equals(button.getName())) {
            breakFind();
        }
    }

    @Override
    public void focusGained(FocusEvent e) {
        TextEdit obj = ((TextEdit) (e.getSource()));
        if (TIP_KEYWORDS.equals(obj.getText())) {
            obj.setForeground(Color.black);
            obj.setText("");
        } else if (TIP_PATH.equals(obj.getText())) {
            obj.setForeground(Color.black);
            obj.setText("");
        }
    }

    @Override
    public void focusLost(FocusEvent e) {
        TextEdit obj = ((TextEdit) (e.getSource()));
        if ("path".equals(obj.getName()) && obj.getText().length() == 0) {
            setTip(obj, TIP_PATH);
        } else if ("keywords".equals(obj.getName()) && obj.getText().length() == 0) {
            setTip(obj, TIP_KEYWORDS);
        }
    }

    private void logPut(String msg) {
        logs.setText(logs.getText() + LocalDateTime.now().toString() + " " + msg + "\n");
        logs.setCaretPosition(logs.getDocument().getLength());
        status.setText(msg);
    }
}

现在来看一下效果:

QQ截图20210911100429

 

 

美团的领域驱动设计

至少30年以前,一些软件设计人员就已经意识到领域建模和设计的重要性,并形成一种思潮,Eric Evans将其定义为领域驱动设计(Domain-Driven Design,简称DDD)。在互联网开发“小步快跑,迭代试错”的大环境下,DDD似乎是一种比较“古老而缓慢”的思想。然而,由于互联网公司也逐渐深入实体经济,业务日益复杂,我们在开发中也越来越多地遇到传统行业软件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本文就先来讲一下这些问题,然后再尝试在实践中用DDD的思想来解决这些问题。

过度耦合

业务初期,我们的功能大都非常简单,普通的CRUD就能满足,此时系统是清晰的。随着迭代的不断演化,业务逻辑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的系统也越来越冗杂。模块彼此关联,谁都很难说清模块的具体功能意图是啥。修改一个功能时,往往光回溯该功能需要的修改点就需要很长时间,更别提修改带来的不可预知的影响面。

下图是一个常见的系统耦合病例。

服务耦合示意图

服务耦合示意图

订单服务接口中提供了查询、创建订单相关的接口,也提供了订单评价、支付、保险的接口。同时我们的表也是一个订单大表,包含了非常多字段。在我们维护代码时,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可能只是想改下评价相关的功能,却影响到了创单核心路径。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测试保证功能完备性,但当我们在订单领域有大量需求同时并行开发时,改动重叠、恶性循环、疲于奔命修改各种问题。

上述问题,归根到底在于系统架构不清晰,划分出来的模块内聚度低、高耦合。

有一种解决方案,按照演进式设计的理论,让系统的设计随着系统实现的增长而增长。我们不需要作提前设计,就让系统伴随业务成长而演进。这当然是可行的,敏捷实践中的重构、测试驱动设计及持续集成可以对付各种混乱问题。重构——保持行为不变的代码改善清除了不协调的局部设计,测试驱动设计确保对系统的更改不会导致系统丢失或破坏现有功能,持续集成则为团队提供了同一代码库。

在这三种实践中,重构是克服演进式设计中大杂烩问题的主力,通过在单独的类及方法级别上做一系列小步重构来完成。我们可以很容易重构出一个独立的类来放某些通用的逻辑,但是你会发现你很难给它一个业务上的含义,只能给予一个技术维度描绘的含义。这会带来什么问题呢?新同学并不总是知道对通用逻辑的改动或获取来自该类。显然,制定项目规范并不是好的idea。我们又闻到了代码即将腐败的味道。

事实上,你可能意识到问题之所在。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我们会将问题映射到脑海中的概念模型,在模型中解决问题,再将解决方案转换为实际的代码。上述问题在于我们解决了设计到代码之间的重构,但提炼出来的设计模型,并不具有实际的业务含义,这就导致在开发新需求时,其他同学并不能很自然地将业务问题映射到该设计模型。设计似乎变成了重构者的自娱自乐,代码继续腐败,重新重构……无休止的循环。

用DDD则可以很好地解决领域模型到设计模型的同步、演化,最后再将反映了领域的设计模型转为实际的代码。

注:模型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所抽象出来的概念模型,领域模型则表达与业务相关的事实;设计模型则描述了所要构建的系统。

贫血症和失忆症

贫血领域对象

贫血领域对象(Anemic Domain Object)是指仅用作数据载体,而没有行为和动作的领域对象。

在我们习惯了J2EE的开发模式后,Action/Service/DAO这种分层模式,会很自然地写出过程式代码,而学到的很多关于OO理论的也毫无用武之地。使用这种开发方式,对象只是数据的载体,没有行为。以数据为中心,以数据库ER设计作驱动。分层架构在这种开发模式下,可以理解为是对数据移动、处理和实现的过程。

以笔者最近开发的系统抽奖平台为例:

  • 场景需求

奖池里配置了很多奖项,我们需要按运营预先配置的概率抽中一个奖项。 实现非常简单,生成一个随机数,匹配符合该随机数生成概率的奖项即可。

  • 贫血模型实现方案

先设计奖池和奖项的库表配置。

抽奖ER图

抽奖ER图
  • 设计AwardPool和Award两个对象,只有简单的get和set属性的方法
class AwardPool {
    int awardPoolId;
    List<Award> awards;
    public List<Award> getAwards() {
        return awards;
    }
  
    public void setAwards(List<Award> awards) {
        this.awards = awards;
    }
    ......
}

class Award {
   int awardId;
   int probability;//概率
  
   ......
}
  • Service代码实现

设计一个LotteryService,在其中的drawLottery()方法写服务逻辑

AwardPool awardPool = awardPoolDao.getAwardPool(poolId);//sql查询,将数据映射到AwardPool对象
for (Award award : awardPool.getAwards()) {
   //寻找到符合award.getProbability()概率的award
}
  • 按照我们通常思路实现,可以发现:在业务领域里非常重要的抽奖,我的业务逻辑都是写在Service中的,Award充其量只是个数据载体,没有任何行为。简单的业务系统采用这种贫血模型和过程化设计是没有问题的,但在业务逻辑复杂了,业务逻辑、状态会散落到在大量方法中,原本的代码意图会渐渐不明确,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为由贫血症引起的失忆症。

更好的是采用领域模型的开发方式,将数据和行为封装在一起,并与现实世界中的业务对象相映射。各类具备明确的职责划分,将领域逻辑分散到领域对象中。继续举我们上述抽奖的例子,使用概率选择对应的奖品就应当放到AwardPool类中。

软件系统复杂性应对

解决复杂和大规模软件的武器可以被粗略地归为三类:抽象、分治和知识。

分治 把问题空间分割为规模更小且易于处理的若干子问题。分割后的问题需要足够小,以便一个人单枪匹马就能够解决他们;其次,必须考虑如何将分割后的各个部分装配为整体。分割得越合理越易于理解,在装配成整体时,所需跟踪的细节也就越少。即更容易设计各部分的协作方式。评判什么是分治得好,即高内聚低耦合。

抽象 使用抽象能够精简问题空间,而且问题越小越容易理解。举个例子,从北京到上海出差,可以先理解为使用交通工具前往,但不需要一开始就想清楚到底是高铁还是飞机,以及乘坐他们需要注意什么。

知识 顾名思义,DDD可以认为是知识的一种。

DDD提供了这样的知识手段,让我们知道如何抽象出限界上下文以及如何去分治。

与微服务架构相得益彰

微服务架构众所周知,此处不做赘述。我们创建微服务时,需要创建一个高内聚、低耦合的微服务。而DDD中的限界上下文则完美匹配微服务要求,可以将该限界上下文理解为一个微服务进程。

上述是从更直观的角度来描述两者的相似处。

在系统复杂之后,我们都需要用分治来拆解问题。一般有两种方式,技术维度和业务维度。技术维度是类似MVC这样,业务维度则是指按业务领域来划分系统。

微服务架构更强调从业务维度去做分治来应对系统复杂度,而DDD也是同样的着重业务视角。 如果两者在追求的目标(业务维度)达到了上下文的统一,那么在具体做法上有什么联系和不同呢?

我们将架构设计活动精简为以下三个层面:

  • 业务架构——根据业务需求设计业务模块及其关系
  • 系统架构——设计系统和子系统的模块
  • 技术架构——决定采用的技术及框架

以上三种活动在实际开发中是有先后顺序的,但不一定孰先孰后。在我们解决常规套路问题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往熟悉的分层架构套(先确定系统架构),或者用PHP开发很快(先确定技术架构),在业务不复杂时,这样是合理的。

跳过业务架构设计出来的架构关注点不在业务响应上,可能就是个大泥球,在面临需求迭代或响应市场变化时就很痛苦。

DDD的核心诉求就是将业务架构映射到系统架构上,在响应业务变化调整业务架构时,也随之变化系统架构。而微服务追求业务层面的复用,设计出来的系统架构和业务一致;在技术架构上则系统模块之间充分解耦,可以自由地选择合适的技术架构,去中心化地治理技术和数据。

可以参见下图来更好地理解双方之间的协作关系:

DDD与微服务关系

DDD与微服务关系

我们将通过上文提到的抽奖平台,来详细介绍我们如何通过DDD来解构一个中型的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系统,从而做到系统的高内聚、低耦合。

首先看下抽奖系统的大致需求: 运营——可以配置一个抽奖活动,该活动面向一个特定的用户群体,并针对一个用户群体发放一批不同类型的奖品(优惠券,激活码,实物奖品等)。 用户-通过活动页面参与不同类型的抽奖活动。

设计领域模型的一般步骤如下:

  1. 根据需求划分出初步的领域和限界上下文,以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2. 进一步分析每个上下文内部,识别出哪些是实体,哪些是值对象;
  3. 对实体、值对象进行关联和聚合,划分出聚合的范畴和聚合根;
  4. 为聚合根设计仓储,并思考实体或值对象的创建方式;
  5. 在工程中实践领域模型,并在实践中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倒推模型中不足的地方并重构。

战略建模

战略和战术设计是站在DDD的角度进行划分。战略设计侧重于高层次、宏观上去划分和集成限界上下文,而战术设计则关注更具体使用建模工具来细化上下文。

领域

现实世界中,领域包含了问题域和解系统。一般认为软件是对现实世界的部分模拟。在DDD中,解系统可以映射为一个个限界上下文,限界上下文就是软件对于问题域的一个特定的、有限的解决方案。

限界上下文

限界上下文

一个由显示边界限定的特定职责。领域模型便存在于这个边界之内。在边界内,每一个模型概念,包括它的属性和操作,都具有特殊的含义。

一个给定的业务领域会包含多个限界上下文,想与一个限界上下文沟通,则需要通过显示边界进行通信。系统通过确定的限界上下文来进行解耦,而每一个上下文内部紧密组织,职责明确,具有较高的内聚性。

一个很形象的隐喻:细胞质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细胞膜限定了什么在细胞内,什么在细胞外,并且确定了什么物质可以通过细胞膜。

划分限界上下文

划分限界上下文,不管是Eric Evans还是Vaughn Vernon,在他们的大作里都没有怎么提及。

显然我们不应该按技术架构或者开发任务来创建限界上下文,应该按照语义的边界来考虑。

我们的实践是,考虑产品所讲的通用语言,从中提取一些术语称之为概念对象,寻找对象之间的联系;或者从需求里提取一些动词,观察动词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将紧耦合的各自圈在一起,观察他们内在的联系,从而形成对应的界限上下文。形成之后,我们可以尝试用语言来描述下界限上下文的职责,看它是否清晰、准确、简洁和完整。简言之,限界上下文应该从需求出发,按领域划分。

前文提到,我们的用户划分为运营和用户。其中,运营对抽奖活动的配置十分复杂但相对低频。用户对这些抽奖活动配置的使用是高频次且无感知的。根据这样的业务特点,我们首先将抽奖平台划分为C端抽奖和M端抽奖管理平台两个子域,让两者完全解耦。

抽奖平台领域

抽奖平台领域

在确认了M端领域和C端的限界上下文后,我们再对各自上下文内部进行限界上下文的划分。下面我们用C端进行举例。

产品的需求概述如下:

1. 抽奖活动有活动限制,例如用户的抽奖次数限制,抽奖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等;
2. 一个抽奖活动包含多个奖品,可以针对一个或多个用户群体;
3. 奖品有自身的奖品配置,例如库存量,被抽中的概率等,最多被一个用户抽中的次数等等;
4. 用户群体有多种区别方式,如按照用户所在城市区分,按照新老客区分等;
5. 活动具有风控配置,能够限制用户参与抽奖的频率。

根据产品的需求,我们提取了一些关键性的概念作为子域,形成我们的限界上下文。

C端抽奖领域

C端抽奖领域

首先,抽奖上下文作为整个领域的核心,承担着用户抽奖的核心业务,抽奖中包含了奖品和用户群体的概念。

  • 在设计初期,我们曾经考虑划分出抽奖和发奖两个领域,前者负责选奖,后者负责将选中的奖品发放出去。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两部分的逻辑紧密连接,难以拆分。并且单纯的发奖逻辑足够简单,仅仅是调用第三方服务进行发奖,不足以独立出来成为一个领域。

对于活动的限制,我们定义了活动准入的通用语言,将活动开始/结束时间,活动可参与次数等限制条件都收拢到活动准入上下文中。

对于抽奖的奖品库存量,由于库存的行为与奖品本身相对解耦,库存关注点更多是库存内容的核销,且库存本身具备通用性,可以被奖品之外的内容使用,因此我们定义了独立的库存上下文。

由于C端存在一些刷单行为,我们根据产品需求定义了风控上下文,用于对活动进行风控。 最后,活动准入、风控、抽奖等领域都涉及到一些次数的限制,因此我们定义了计数上下文。

可以看到,通过DDD的限界上下文划分,我们界定出抽奖、活动准入、风控、计数、库存等五个上下文,每个上下文在系统中都高度内聚。

上下文映射图

在进行上下文划分之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梳理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康威(梅尔·康威)定律

任何组织在设计一套系统(广义概念上的系统)时,所交付的设计方案在结构上都与该组织的沟通结构保持一致。

康威定律告诉我们,系统结构应尽量的与组织结构保持一致。这里,我们认为团队结构(无论是内部组织还是团队间组织)就是组织结构,限界上下文就是系统的业务结构。因此,团队结构应该和限界上下文保持一致。

梳理清楚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从团队内部的关系来看,有如下好处:

  1. 任务更好拆分,一个开发人员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相关的一个单独的上下文中;
  2. 沟通更加顺畅,一个上下文可以明确自己对其他上下文的依赖关系,从而使得团队内开发直接更好的对接。

从团队间的关系来看,明确的上下文关系能够带来如下帮助:

  1. 每个团队在它的上下文中能够更加明确自己领域内的概念,因为上下文是领域的解系统;
  2. 对于限界上下文之间发生交互,团队与上下文的一致性,能够保证我们明确对接的团队和依赖的上下游。

限界上下文之间的映射关系

  • 合作关系(Partnership):两个上下文紧密合作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 共享内核(Shared Kernel):两个上下文依赖部分共享的模型。
  • 客户方-供应方开发(Customer-Supplier Development):上下文之间有组织的上下游依赖。
  • 遵奉者(Conformist):下游上下文只能盲目依赖上游上下文。
  • 防腐层(Anticorruption Layer):一个上下文通过一些适配和转换与另一个上下文交互。
  • 开放主机服务(Open Host Service):定义一种协议来让其他上下文来对本上下文进行访问。
  • 发布语言(Published Language):通常与OHS一起使用,用于定义开放主机的协议。
  • 大泥球(Big Ball of Mud):混杂在一起的上下文关系,边界不清晰。
  • 另谋他路(SeparateWay):两个完全没有任何联系的上下文。

上文定义了上下文映射间的关系,经过我们的反复斟酌,抽奖平台上下文的映射关系图如下:

上下文映射关系

上下文映射关系

由于抽奖,风控,活动准入,库存,计数五个上下文都处在抽奖领域的内部,所以它们之间符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合作关系(PartnerShip,简称PS)。

同时,抽奖上下文在进行发券动作时,会依赖券码、平台券、外卖券三个上下文。抽奖上下文通过防腐层(Anticorruption Layer,ACL)对三个上下文进行了隔离,而三个券上下文通过开放主机服务(Open Host Service)作为发布语言(Published Language)对抽奖上下文提供访问机制。

通过上下文映射关系,我们明确的限制了限界上下文的耦合性,即在抽奖平台中,无论是上下文内部交互(合作关系)还是与外部上下文交互(防腐层),耦合度都限定在数据耦合(Data Coupling)的层级。

战术建模——细化上下文

梳理清楚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后,我们需要从战术层面上剖析上下文内部的组织关系。首先看下DDD中的一些定义。

实体

当一个对象由其标识(而不是属性)区分时,这种对象称为实体(Entity)。

例:最简单的,公安系统的身份信息录入,对于人的模拟,即认为是实体,因为每个人是独一无二的,且其具有唯一标识(如公安系统分发的身份证号码)。

在实践上建议将属性的验证放到实体中。

值对象

当一个对象用于对事务进行描述而没有唯一标识时,它被称作值对象(Value Object)。

例:比如颜色信息,我们只需要知道{“name”:“黑色”,”css”:“#000000”}这样的值信息就能够满足要求了,这避免了我们对标识追踪带来的系统复杂性。

值对象很重要,在习惯了使用数据库的数据建模后,很容易将所有对象看作实体。使用值对象,可以更好地做系统优化、精简设计。

它具有不变性、相等性和可替换性。

在实践中,需要保证值对象创建后就不能被修改,即不允许外部再修改其属性。在不同上下文集成时,会出现模型概念的公用,如商品模型会存在于电商的各个上下文中。在订单上下文中如果你只关注下单时商品信息快照,那么将商品对象视为值对象是很好的选择。

聚合根

Aggregate(聚合)是一组相关对象的集合,作为一个整体被外界访问,聚合根(Aggregate Root)是这个聚合的根节点。

聚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核心领域往往都需要用聚合来表达。其次,聚合在技术上有非常高的价值,可以指导详细设计。

聚合由根实体,值对象和实体组成。

如何创建好的聚合?

  • 边界内的内容具有一致性:在一个事务中只修改一个聚合实例。如果你发现边界内很难接受强一致,不管是出于性能或产品需求的考虑,应该考虑剥离出独立的聚合,采用最终一致的方式。
  • 设计小聚合:大部分的聚合都可以只包含根实体,而无需包含其他实体。即使一定要包含,可以考虑将其创建为值对象。
  • 通过唯一标识来引用其他聚合或实体:当存在对象之间的关联时,建议引用其唯一标识而非引用其整体对象。如果是外部上下文中的实体,引用其唯一标识或将需要的属性构造值对象。 如果聚合创建复杂,推荐使用工厂方法来屏蔽内部复杂的创建逻辑。

聚合内部多个组成对象的关系可以用来指导数据库创建,但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抗阻。如聚合中存在List<值对象>,那么在数据库中建立1:N的关联需要将值对象单独建表,此时是有id的,建议不要将该id暴露到资源库外部,对外隐蔽。

领域服务

一些重要的领域行为或操作,可以归类为领域服务。它既不是实体,也不是值对象的范畴。

当我们采用了微服务架构风格,一切领域逻辑的对外暴露均需要通过领域服务来进行。如原本由聚合根暴露的业务逻辑也需要依托于领域服务。

领域事件

领域事件是对领域内发生的活动进行的建模。

抽奖平台的核心上下文是抽奖上下文,接下来介绍下我们对抽奖上下文的建模。

抽奖上下文

抽奖上下文

在抽奖上下文中,我们通过抽奖(DrawLottery)这个聚合根来控制抽奖行为,可以看到,一个抽奖包括了抽奖ID(LotteryId)以及多个奖池(AwardPool),而一个奖池针对一个特定的用户群体(UserGroup)设置了多个奖品(Award)。

另外,在抽奖领域中,我们还会使用抽奖结果(SendResult)作为输出信息,使用用户领奖记录(UserLotteryLog)作为领奖凭据和存根。

谨慎使用值对象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虽然一些领域对象符合值对象的概念,但是随着业务的变动,很多原有的定义会发生变更,值对象可能需要在业务意义具有唯一标识,而对这类值对象的重构往往需要较高成本。因此在特定的情况下,我们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权衡领域对象的选型。

DDD工程实现

在对上下文进行细化后,我们开始在工程中真正落地DDD。

模块

模块(Module)是DDD中明确提到的一种控制限界上下文的手段,在我们的工程中,一般尽量用一个模块来表示一个领域的限界上下文。

如代码中所示,一般的工程中包的组织方式为{com.公司名.组织架构.业务.上下文.*},这样的组织结构能够明确的将一个上下文限定在包的内部。

import com.company.team.bussiness.lottery.*;//抽奖上下文
import com.company.team.bussiness.riskcontrol.*;//风控上下文
import com.company.team.bussiness.counter.*;//计数上下文
import com.company.team.bussiness.condition.*;//活动准入上下文
import com.company.team.bussiness.stock.*;//库存上下文

代码演示1 模块的组织

对于模块内的组织结构,一般情况下我们是按照领域对象、领域服务、领域资源库、防腐层等组织方式定义的。

import com.company.team.bussiness.lottery.domain.valobj.*;//领域对象-值对象
import com.company.team.bussiness.lottery.domain.entity.*;//领域对象-实体
import com.company.team.bussiness.lottery.domain.aggregate.*;//领域对象-聚合根
import com.company.team.bussiness.lottery.service.*;//领域服务
import com.company.team.bussiness.lottery.repo.*;//领域资源库
import com.company.team.bussiness.lottery.facade.*;//领域防腐层

代码演示2 模块的组织

每个模块的具体实现,我们将在下文中展开。

领域对象

前文提到,领域驱动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解决对象的贫血问题。这里我们用之前定义的抽奖(DrawLottery)聚合根和奖池(AwardPool)值对象来具体说明。

抽奖聚合根持有了抽奖活动的id和该活动下的所有可用奖池列表,它的一个最主要的领域功能就是根据一个抽奖发生场景(DrawLotteryContext),选择出一个适配的奖池,即chooseAwardPool方法。

chooseAwardPool的逻辑是这样的:DrawLotteryContext会带有用户抽奖时的场景信息(抽奖得分或抽奖时所在的城市),DrawLottery会根据这个场景信息,匹配一个可以给用户发奖的AwardPool。

package com.company.team.bussiness.lottery.domain.aggregate;
import ...;
  
public class DrawLottery {
    private int lotteryId; //抽奖id
    private List<AwardPool> awardPools; //奖池列表
  
    //getter & setter
    public void setLotteryId(int lotteryId) {
        if(id<=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非法的抽奖id"); 
        }
        this.lotteryId = lotteryId;
    }
  
    //根据抽奖入参context选择奖池
    public AwardPool chooseAwardPool(DrawLotteryContext context) {
        if(context.getMtCityInfo()!=null) {
            return chooseAwardPoolByCityInfo(awardPools, context.getMtCityInfo());
        } else {
            return chooseAwardPoolByScore(awardPools, context.getGameScore());
        }
    }
     
    //根据抽奖所在城市选择奖池
    private AwardPool chooseAwardPoolByCityInfo(List<AwardPool> awardPools, MtCifyInfo cityInfo) {
        for(AwardPool awardPool: awardPools) {
            if(awardPool.matchedCity(cityInfo.getCityId())) {
                return awardPool;
            }
        }
        return null;
    }
  
    //根据抽奖活动得分选择奖池
    private AwardPool chooseAwardPoolByScore(List<AwardPool> awardPools, int gameScore) {...}
}

代码演示3 DrawLottery

在匹配到一个具体的奖池之后,需要确定最后给用户的奖品是什么。这部分的领域功能在AwardPool内。

package com.company.team.bussiness.lottery.domain.valobj;
import ...;
  
public class AwardPool {
    private String cityIds;//奖池支持的城市
    private String scores;//奖池支持的得分
    private int userGroupType;//奖池匹配的用户类型
    private List<Awrad> awards;//奖池中包含的奖品
  
    //当前奖池是否与城市匹配
    public boolean matchedCity(int cityId) {...}
  
    //当前奖池是否与用户得分匹配
    public boolean matchedScore(int score) {...}
  
    //根据概率选择奖池
    public Award randomGetAward() {
        int sumOfProbablity = 0;
        for(Award award: awards) {
            sumOfProbability += award.getAwardProbablity();
        }
        int randomNumber = ThreadLocalRandom.current().nextInt(sumOfProbablity);
        range = 0;
        for(Award award: awards) {
            range += award.getProbablity();
            if(randomNumber<range) {
                return award;
            }
        }
        return null;
    }
}

代码演示4 AwardPool

与以往的仅有getter、setter的业务对象不同,领域对象具有了行为,对象更加丰满。同时,比起将这些逻辑写在服务内(例如**Service),领域功能的内聚性更强,职责更加明确。

资源库

领域对象需要资源存储,存储的手段可以是多样化的,常见的无非是数据库,分布式缓存,本地缓存等。资源库(Repository)的作用,就是对领域的存储和访问进行统一管理的对象。在抽奖平台中,我们是通过如下的方式组织资源库的。

//数据库资源
import com.company.team.bussiness.lottery.repo.dao.AwardPoolDao;//数据库访问对象-奖池
import com.company.team.bussiness.lottery.repo.dao.AwardDao;//数据库访问对象-奖品
import com.company.team.bussiness.lottery.repo.dao.po.AwardPO;//数据库持久化对象-奖品
import com.company.team.bussiness.lottery.repo.dao.po.AwardPoolPO;//数据库持久化对象-奖池
  
import com.company.team.bussiness.lottery.repo.cache.DrawLotteryCacheAccessObj;//分布式缓存访问对象-抽奖缓存访问
import com.company.team.bussiness.lottery.repo.repository.DrawLotteryRepository;//资源库访问对象-抽奖资源库

代码演示5 Repository组织结构

资源库对外的整体访问由Repository提供,它聚合了各个资源库的数据信息,同时也承担了资源存储的逻辑(例如缓存更新机制等)。

在抽奖资源库中,我们屏蔽了对底层奖池和奖品的直接访问,而是仅对抽奖的聚合根进行资源管理。代码示例中展示了抽奖资源获取的方法(最常见的Cache Aside Pattern)。

比起以往将资源管理放在服务中的做法,由资源库对资源进行管理,职责更加明确,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也更强。

package com.company.team.bussiness.lottery.repo;
import ...;
  
@Repository
public class DrawLotteryRepository {
    @Autowired
    private AwardDao awardDao;
    @Autowired
    private AwardPoolDao awardPoolDao;
    @AutoWired
    private DrawLotteryCacheAccessObj drawLotteryCacheAccessObj;
  
    public DrawLottery getDrawLotteryById(int lotteryId) {
        DrawLottery drawLottery = drawLotteryCacheAccessObj.get(lotteryId);
        if(drawLottery!=null){
            return drawLottery;
        }
        drawLottery = getDrawLotteyFromDB(lotteryId);
        drawLotteryCacheAccessObj.add(lotteryId, drawLottery);
        return drawLottery;
    }
  
    private DrawLottery getDrawLotteryFromDB(int lotteryId) {...}
}

代码演示6 DrawLotteryRepository

防腐层

亦称适配层。在一个上下文中,有时需要对外部上下文进行访问,通常会引入防腐层的概念来对外部上下文的访问进行一次转义。

有以下几种情况会考虑引入防腐层:

  • 需要将外部上下文中的模型翻译成本上下文理解的模型。
  • 不同上下文之间的团队协作关系,如果是供奉者关系,建议引入防腐层,避免外部上下文变化对本上下文的侵蚀。
  • 该访问本上下文使用广泛,为了避免改动影响范围过大。

如果内部多个上下文对外部上下文需要访问,那么可以考虑将其放到通用上下文中。

在抽奖平台中,我们定义了用户城市信息防腐层(UserCityInfoFacade),用于外部的用户城市信息上下文(微服务架构下表现为用户城市信息服务)。

以用户信息防腐层举例,它以抽奖请求参数(LotteryContext)为入参,以城市信息(MtCityInfo)为输出。

package com.company.team.bussiness.lottery.facade;
import ...;
  
@Component
public class UserCityInfoFacade {
    @Autowired
    private LbsService lbsService;//外部用户城市信息RPC服务
     
    public MtCityInfo getMtCityInfo(LotteryContext context) {
        LbsReq lbsReq = new LbsReq();
        lbsReq.setLat(context.getLat());
        lbsReq.setLng(context.getLng());
        LbsResponse resp = lbsService.getLbsCityInfo(lbsReq);
        return buildMtCifyInfo(resp);
    }
  
    private MtCityInfo buildMtCityInfo(LbsResponse resp) {...}
}

代码演示7 UserCityInfoFacade

领域服务

上文中,我们将领域行为封装到领域对象中,将资源管理行为封装到资源库中,将外部上下文的交互行为封装到防腐层中。此时,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领域服务时,能够发现领域服务本身所承载的职责也就更加清晰了,即就是通过串联领域对象、资源库和防腐层等一系列领域内的对象的行为,对其他上下文提供交互的接口。

我们以抽奖服务为例(issueLottery),可以看到在省略了一些防御性逻辑(异常处理,空值判断等)后,领域服务的逻辑已经足够清晰明了。

package com.company.team.bussiness.lottery.service.impl
import ...;
  
@Service
public class LotteryServiceImpl implements LotteryService {
    @Autowired
    private DrawLotteryRepository drawLotteryRepo;
    @Autowired
    private UserCityInfoFacade UserCityInfoFacade;
    @Autowired
    private AwardSendService awardSendService;
    @Autowired
    private AwardCounterFacade awardCounterFacade;
  
    @Override
    public IssueResponse issueLottery(LotteryContext lotteryContext) {
        DrawLottery drawLottery = drawLotteryRepo.getDrawLotteryById(lotteryContext.getLotteryId());//获取抽奖配置聚合根
        awardCounterFacade.incrTryCount(lotteryContext);//增加抽奖计数信息
        AwardPool awardPool = lotteryConfig.chooseAwardPool(bulidDrawLotteryContext(drawLottery, lotteryContext));//选中奖池
        Award award = awardPool.randomChooseAward();//选中奖品
        return buildIssueResponse(awardSendService.sendAward(award, lotteryContext));//发出奖品实体
    }
  
    private IssueResponse buildIssueResponse(AwardSendResponse awardSendResponse) {...}
}

代码演示8 LotteryService

数据流转

数据流转

数据流转

在抽奖平台的实践中,我们的数据流转如上图所示。 首先领域的开放服务通过信息传输对象(DTO)来完成与外界的数据交互;在领域内部,我们通过领域对象(DO)作为领域内部的数据和行为载体;在资源库内部,我们沿袭了原有的数据库持久化对象(PO)进行数据库资源的交互。同时,DTO与DO的转换发生在领域服务内,DO与PO的转换发生在资源库内。

与以往的业务服务相比,当前的编码规范可能多造成了一次数据转换,但每种数据对象职责明确,数据流转更加清晰。

上下文集成

通常集成上下文的手段有多种,常见的手段包括开放领域服务接口、开放HTTP服务以及消息发布-订阅机制。

在抽奖系统中,我们使用的是开放服务接口进行交互的。最明显的体现是计数上下文,它作为一个通用上下文,对抽奖、风控、活动准入等上下文都提供了访问接口。 同时,如果在一个上下文对另一个上下文进行集成时,若需要一定的隔离和适配,可以引入防腐层的概念。这一部分的示例可以参考前文的防腐层代码示例。

分离领域

接下来讲解在实施领域模型的过程中,如何应用到系统架构中。

我们采用的微服务架构风格,与Vernon在《实现领域驱动设计》并不太一致,更具体差异可阅读他的书体会。

如果我们维护一个从前到后的应用系统:

下图中领域服务是使用微服务技术剥离开来,独立部署,对外暴露的只能是服务接口,领域对外暴露的业务逻辑只能依托于领域服务。而在Vernon著作中,并未假定微服务架构风格,因此领域层暴露的除了领域服务外,还有聚合、实体和值对象等。此时的应用服务层是比较简单的,获取来自接口层的请求参数,调度多个领域服务以实现界面层功能。

DDD-分层

DDD-分层

随着业务发展,业务系统快速膨胀,我们的系统属于核心时:

应用服务虽然没有领域逻辑,但涉及到了对多个领域服务的编排。当业务规模庞大到一定程度,编排本身就富含了业务逻辑(除此之外,应用服务在稳定性、性能上所做的措施也希望统一起来,而非散落各处),那么此时应用服务对于外部来说是一个领域服务,整体看起来则是一个独立的限界上下文。

此时应用服务对内还属于应用服务,对外已是领域服务的概念,需要将其暴露为微服务。

DDD-系统架构图

DDD-系统架构图

注:具体的架构实践可按照团队和业务的实际情况来,此处仅为作者自身的业务实践。除分层架构外,如CQRS架构也是不错的选择

以下是一个示例。我们定义了抽奖、活动准入、风险控制等多个领域服务。在本系统中,我们需要集成多个领域服务,为客户端提供一套功能完备的抽奖应用服务。这个应用服务的组织如下:

package ...;
  
import ...;
  
@Service
public class LotteryApplicationService {
    @Autowired
    private LotteryRiskService riskService;
    @Autowired
    private LotteryConditionService conditionService;
    @Autowired
    private LotteryService lotteryService;
     
    //用户参与抽奖活动
    public Response<PrizeInfo, ErrorData> participateLottery(LotteryContext lotteryContext) {
        //校验用户登录信息
        validateLoginInfo(lotteryContext);
        //校验风控 
        RiskAccessToken riskToken = riskService.accquire(buildRiskReq(lotteryContext));
        ...
        //活动准入检查
        LotteryConditionResult conditionResult = conditionService.checkLotteryCondition(otteryContext.getLotteryId(),lotteryContext.getUserId());
        ...
        //抽奖并返回结果
        IssueResponse issueResponse = lotteryService.issurLottery(lotteryContext);
        if(issueResponse!=null && issueResponse.getCode()==IssueResponse.OK) {
            return buildSuccessResponse(issueResponse.getPrizeInfo());
        } else {   
            return buildErrorResponse(ResponseCode.ISSUE_LOTTERY_FAIL, ResponseMsg.ISSUE_LOTTERY_FAIL)
        }
    }
  
    private void validateLoginInfo(LotteryContext lotteryContext){...}
    private Response<PrizeInfo, ErrorData> buildErrorResponse (int code, String msg){...}
    private Response<PrizeInfo, ErrorData> buildSuccessResponse (PrizeInfo prizeInfo){...}
} 

代码演示9 LotteryApplicationService

在本文中,我们采用了分治的思想,从抽象到具体阐述了DDD在互联网真实业务系统中的实践。通过领域驱动设计这个强大的武器,我们将系统解构的更加合理。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面临的系统很简单或者做一些SmartUI之类,那么你不一定需要DDD。尽管本文对贫血模型、演进式设计提出了些许看法,但它们在特定范围和具体场景下会更高效。读者需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一定取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引用地址:https://tech.meituan.com/2017/12/22/ddd-in-practice.html

156789114
 
Copyright © 2008-2021 lanxinbase.com Rights Reserved. | 粤ICP备14086738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