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CONF Redis is configured to save RDB snapshots, but is currently not able to persist on disk. Com

之前没有遇到过MISCONF Redis is configured to save RDB snapshots, but is currently not able to persist on disk. 错误信息,但是通过信息应该是磁盘的问题。

确认磁盘空间充足、内存也充足的情况下,网上找了一下解决方案:

有建议设置参数“config set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no”。但这样子只是暂时性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Linux内核参数之 overcommit_memory

/etc/sysctl.conf
vm.overcommit_memory=1
或者
sysctl vm.overcommit_memory=1
或者
echo 1 > /proc/sys/vm/overcommit_memory

内核参数说明如下:

overcommit_memory文件指定了内核针对内存分配的策略,其值可以是0、1、2。

  •   0, 表示内核将检查是否有足够的可用内存供应用进程使用;如果有足够的可用内存,内存申请允许;否则,内存申请失败,并把错误返回给应用进程。
  • 1, 表示内核允许分配所有的物理内存,而不管当前的内存状态如何。
  • 2, 表示内核允许分配超过所有物理内存和交换空间总和的内存

 

为什么系统明明还剩2GB的内存,Redis会说内存不够呢?

这里有一个帖子 ,分析很到位: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2-07/66079.htm

 

碰到一个悲催的事情:一台Redis服务器,4核,16G内存且没有任何硬件上的问题。持续高压运行了大约3个月,保存了大约14G的数据,设置了比较完备的Save参数。而就是这台主机,在一次重起之后,丢失了大量的数据,14G的数据最终只恢复了几百兆而已。

正常情况下,像Redis这样定期回写磁盘的内存数据库,丢失几个数据也是在情理之中,可超过80%数据丢失率实在太离谱。排除了误操作的可能性之后,开始寻找原因。

重启动时的日志:

[26641] 21 Dec 09:46:34 * Slave ask for synchronization

[26641] 21 Dec 09:46:34 * Starting BGSAVE for SYNC

[26641] 21 Dec 09:46:34 # Can’t save in background: fork: Cannot allocate memory

[26641] 21 Dec 09:46:34 * Replication failed, can’t BGSAVE

[26641] 21 Dec 09:46:34 # Received SIGTERM, scheduling shutdown…

[26641] 21 Dec 09:46:34 # User requested shutdown…

很明显的一个问题,系统不能在后台保存,fork进程失败。

翻查了几个月的日志,发觉系统在频繁报错:

[26641] 18 Dec 04:02:14 * 1 changes in 900 seconds. Saving…

[26641] 18 Dec 04:02:14 # Can’t save in background: fork: Cannot allocate memory

系统不能在后台保存,fork进程时无法指定内存。

对源码进行跟踪,在src/rdb.c中定位了这个报错:

int rdbSaveBackground(char *filename) {
    pid_t childpid;
    long long start;

    if (server.bgsavechildpid != -1) return REDIS_ERR;
    if (server.vm_enabled) waitEmptyIOJobsQueue();
    server.dirty_before_bgsave = server.dirty;
    start = ustime();
    if ((childpid = fork()) == 0) {
        /* Child */
        if (server.vm_enabled) vmReopenSwapFile();
        if (server.ipfd > 0) close(server.ipfd);
        if (server.sofd > 0) close(server.sofd);
        if (rdbSave(filename) == REDIS_OK) {
            _exit(0);
        } else {
            _exit(1);
        }
    } else {
        /* Parent */
        server.stat_fork_time = ustime()-start;
        if (childpid == -1) {
            redisLog(REDIS_WARNING,"Can't save in background: fork: %s",
                strerror(errno));
            return REDIS_ERR;
        }
        redisLog(REDIS_NOTICE,"Background saving started by pid %d",childpid);
        server.bgsavechildpid = childpid;
        updateDictResizePolicy();
        return REDIS_OK;
    }
    return REDIS_OK; /* unreached */
}

数据丢失的问题总算搞清楚了!

Redis的数据回写机制分同步和异步两种,

  1. 同步回写即SAVE命令,主进程直接向磁盘回写数据。在数据大的情况下会导致系统假死很长时间,所以一般不是推荐的。
  2. 异步回写即BGSAVE命令,主进程fork后,复制自身并通过这个新的进程回写磁盘,回写结束后新进程自行关闭。由于这样做不需要主进程阻塞,系统不会假死,一般默认会采用这个方法。

个人感觉方法2采用fork主进程的方式很拙劣,但似乎是唯一的方法。内存中的热数据随时可能修改,要在磁盘上保存某个时间的内存镜像必须要冻结。冻结就会导致假死。fork一个新的进程之后等于复制了当时的一个内存镜像,这样主进程上就不需要冻结,只要子进程上操作就可以了。

在小内存的进程上做一个fork,不需要太多资源,但当这个进程的内存空间以G为单位时,fork就成为一件很恐怖的操作。何况在16G内存的主机上fork 14G内存的进程呢?肯定会报内存无法分配的。更可气的是,越是改动频繁的主机上fork也越频繁,fork操作本身的代价恐怕也不会比假死好多少。

找到原因之后,直接修改内核参数vm.overcommit_memory = 1

Linux内核会根据参数vm.overcommit_memory参数的设置决定是否放行。

  1.  如果 vm.overcommit_memory = 1,直接放行
  2. vm.overcommit_memory = 0:则比较 此次请求分配的虚拟内存大小和系统当前空闲的物理内存加上swap,决定是否放行。
  3. vm.overcommit_memory = 2:则会比较 进程所有已分配的虚拟内存加上此次请求分配的虚拟内存和系统当前的空闲物理内存加上swap,决定是否放行。

 

Redis Sentinel

一、哨兵模式概述

哨兵模式是一种特殊的模式,首先Redis提供了哨兵的命令,哨兵是一个独立的进程,作为进程,它会独立运行。其原理是哨兵通过发送命令,等待Redis服务器响应,从而监控运行的多个Redis实例。

001
Redis哨兵

这里的哨兵有两个作用

  • 通过发送命令,让Redis服务器返回监控其运行状态,包括主服务器和从服务器。
  • 当哨兵监测到master宕机,会自动将slave切换成master,然后通过发布订阅模式通知其他的从服务器,修改配置文件,让它们切换主机。

然而一个哨兵进程对Redis服务器进行监控,可能会出现问题,为此,我们可以使用多个哨兵进行监控。各个哨兵之间还会进行监控,这样就形成了多哨兵模式。

用文字描述一下故障切换(failover)的过程。假设主服务器宕机,哨兵1先检测到这个结果,系统并不会马上进行failover过程,仅仅是哨兵1主观的认为主服务器不可用,这个现象成为主观下线。当后面的哨兵也检测到主服务器不可用,并且数量达到一定值时,那么哨兵之间就会进行一次投票,投票的结果由一个哨兵发起,进行failover操作。切换成功后,就会通过发布订阅模式,让各个哨兵把自己监控的从服务器实现切换主机,这个过程称为客观下线。这样对于客户端而言,一切都是透明的。

二、Redis配置哨兵模式

配置3个哨兵和1主2从的Redis服务器来演示这个过程。

服务类型 是否是主服务器 IP地址 端口
Redis 192.168.11.128 6379
Redis 192.168.11.129 6379
Redis 192.168.11.130 6379
Sentinel 192.168.11.128 26379
Sentinel 192.168.11.129 26379
Sentinel 192.168.11.130 26379
002
多哨兵监控Redis

首先配置Redis的主从服务器,修改redis.conf文件如下

# 使得Redis服务器可以跨网络访问
bind 0.0.0.0
# 设置密码
requirepass "123456"
# 指定主服务器,注意:有关slaveof的配置只是配置从服务器,主服务器不需要配置
slaveof 192.168.11.128 6379
# 主服务器密码,注意:有关slaveof的配置只是配置从服务器,主服务器不需要配置
masterauth 123456

上述内容主要是配置Redis服务器,从服务器比主服务器多一个slaveof的配置和密码。

配置3个哨兵,每个哨兵的配置都是一样的。在Redis安装目录下有一个sentinel.conf文件,copy一份进行修改

# 禁止保护模式
protected-mode no
# 配置监听的主服务器,这里sentinel monitor代表监控,mymaster代表服务器的名称,可以自定义,192.168.11.128代表监控的主服务器,6379代表端口,2代表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哨兵认为主服务器不可用的时候,才会进行failover操作。
sentinel monitor mymaster 192.168.11.128 6379 2
# sentinel author-pass定义服务的密码,mymaster是服务名称,123456是Redis服务器密码
# sentinel auth-pass <master-name> <password>
sentinel auth-pass mymaster 123456

上述关闭了保护模式,便于测试。

有了上述的修改,我们可以进入Redis的安装目录的src目录,通过下面的命令启动服务器和哨兵


# 启动Redis服务器进程
./redis-server ../redis.conf
# 启动哨兵进程
./redis-sentinel ../sentinel.conf

注意启动的顺序。首先是主机(192.168.11.128)的Redis服务进程,然后启动从机的服务进程,最后启动3个哨兵的服务进程。

三、Java中使用哨兵模式

/**
 * 测试Redis哨兵模式
 * @author liu
 */
public class TestSentinels {
    @SuppressWarnings("resource")
    @Test
    public void testSentinel() {
        JedisPoolConfig jedisPoolConfig = new JedisPoolConfig();
        jedisPoolConfig.setMaxTotal(10);
        jedisPoolConfig.setMaxIdle(5);
        jedisPoolConfig.setMinIdle(5);
        // 哨兵信息
        Set<String> sentinels = new HashSet<>(Arrays.asList("192.168.11.128:26379",
                "192.168.11.129:26379","192.168.11.130:26379"));
        // 创建连接池
        JedisSentinelPool pool = new JedisSentinelPool("mymaster", sentinels,jedisPoolConfig,"123456");
        // 获取客户端
        Jedis jedis = pool.getResource();
        // 执行两个命令
        jedis.set("mykey", "myvalue");
        String value = jedis.get("mykey");
        System.out.println(value);
    }
}

上面是通过Jedis进行使用的,同样也可以使用Spring进行配置RedisTemplate使用。

        <bean id = "poolConfig" class="redis.clients.jedis.JedisPoolConfig">
            <!-- 最大空闲数 -->
            <property name="maxIdle" value="50"></property>
            <!-- 最大连接数 -->
            <property name="maxTotal" value="100"></property>
            <!-- 最大等待时间 -->
            <property name="maxWaitMillis" value="20000"></property>
        </bean>
        
        <bean id="connectionFactory" class="org.springframework.data.redis.connection.jedis.JedisConnectionFactory">
            <constructor-arg name="poolConfig" ref="poolConfig"></constructor-arg>
            <constructor-arg name="sentinelConfig" ref="sentinelConfig"></constructor-arg>
            <property name="password" value="123456"></property>
        </bean>
        
        <!-- JDK序列化器 -->
        <bean id="jdkSerializationRedisSerializer" class="org.springframework.data.redis.serializer.JdkSerializationRedisSerializer"></bean>
        
        <!-- String序列化器 -->
        <bean id="stringRedisSerializer" class="org.springframework.data.redis.serializer.StringRedisSerializer"></bean>
        
        <bean id="redisTemplate" class="org.springframework.data.redis.core.RedisTemplate">
            <property name="connectionFactory" ref="connectionFactory"></property>
            <property name="keySerializer" ref="stringRedisSerializer"></property>
            <property name="defaultSerializer" ref="stringRedisSerializer"></property>
            <property name="valueSerializer" ref="jdkSerializationRedisSerializer"></property>
        </bean>
        
        <!-- 哨兵配置 -->
        <bean id="sentinelConfig" class="org.springframework.data.redis.connection.RedisSentinelConfiguration">
            <!-- 服务名称 -->
            <property name="master">
                <bean class="org.springframework.data.redis.connection.RedisNode">
                    <property name="name" value="mymaster"></property>
                </bean>
            </property>
            <!-- 哨兵服务IP和端口 -->
            <property name="sentinels">
                <set>
                    <bean class="org.springframework.data.redis.connection.RedisNode">
                        <constructor-arg name="host" value="192.168.11.128"></constructor-arg>
                        <constructor-arg name="port" value="26379"></constructor-arg>
                    </bean>
                    <bean class="org.springframework.data.redis.connection.RedisNode">
                        <constructor-arg name="host" value="192.168.11.129"></constructor-arg>
                        <constructor-arg name="port" value="26379"></constructor-arg>
                    </bean>
                    <bean class="org.springframework.data.redis.connection.RedisNode">
                        <constructor-arg name="host" value="192.168.11.130"></constructor-arg>
                        <constructor-arg name="port" value="26379"></constructor-arg>
                    </bean>
                </set>
            </property>
        </bean>

四、哨兵模式的其他配置项

配置项 参数类型 作用
port 整数 启动哨兵进程端口
dir 文件夹目录 哨兵进程服务临时文件夹,默认为/tmp,要保证有可写入的权限
sentinel down-after-milliseconds <服务名称><毫秒数(整数)> 指定哨兵在监控Redis服务时,当Redis服务在一个默认毫秒数内都无法回答时,单个哨兵认为的主观下线时间,默认为30000(30秒)
sentinel parallel-syncs <服务名称><服务器数(整数)> 指定可以有多少个Redis服务同步新的主机,一般而言,这个数字越小同步时间越长,而越大,则对网络资源要求越高
sentinel failover-timeout <服务名称><毫秒数(整数)> 指定故障切换允许的毫秒数,超过这个时间,就认为故障切换失败,默认为3分钟
sentinel notification-script <服务名称><脚本路径> 指定sentinel检测到该监控的redis实例指向的实例异常时,调用的报警脚本。该配置项可选,比较常用

sentinel down-after-milliseconds配置项只是一个哨兵在超过规定时间依旧没有得到响应后,会自己认为主机不可用。对于其他哨兵而言,并不是这样认为。哨兵会记录这个消息,当拥有认为主观下线的哨兵达到sentinel monitor所配置的数量时,就会发起一次投票,进行failover,此时哨兵会重写Redis的哨兵配置文件,以适应新场景的需要。

 

Redis内存溢出的问题

开发的电脑内存增加到24G,启动Redis失败,报:

L480@luo-zip MINGW64 /d/develop/tools/redis64-2.8.12
$ ./redis-server.exe
[13308] 12 Dec 15:13:41.994 #
The Windows version of Redis allocates a memory mapped heap for sharing with
the forked process used for persistence operations. In order to share this
memory, Windows allocates from the system paging file a portion equal to the
size of the Redis heap. At this time there is insufficient contiguous free
space available in the system paging file for this operation (Windows error
0x5AF). To work around this you may either increase the size of the system
paging file, or decrease the size of the Redis heap with the –maxheap flag.
Sometimes a reboot will defragment the system paging file sufficiently for
this operation to complete successfully.

Please see the documentation included with the binary distributions for more
details on the –maxheap flag.

Redis can not continue. Exiting.

解决方法就是启动的时候添加–maxheap参数,如:

./redis-server.exe –maxheap 10240000

 

 

Spring boot整合Redis做数据缓存

redis是一个key-value存储系统。和Memcached类似,它支持存储的value类型相对更多,包括string(字符串)、list(链表)、set(集合)、zset(sorted set –有序集合)和hash(哈希类型)。这些数据类型都支持push/pop、add/remove及取交集并集和差集及更丰富的操作,而且这些操作都是原子性的。在此基础上,redis支持各种不同方式的排序。与memcached一样,为了保证效率,数据都是缓存在内存中。区别的是redis会周期性的把更新的数据写入磁盘或者把修改操作写入追加的记录文件,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了master-slave(主从)同步。

Redis 是一个高性能的key-value数据库。 redis的出现,很大程度补偿了memcached这类key/value存储的不足,在部 分场合可以对关系数据库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它提供了Java,C/C++,C#,PHP,JavaScript,Perl,Object-C,Python,Ruby,Erlang等客户端,使用很方便。

Redis支持主从同步。数据可以从主服务器向任意数量的从服务器上同步,从服务器可以是关联其他从服务器的主服务器。这使得Redis可执行单层树复制。存盘可以有意无意的对数据进行写操作。由于完全实现了发布/订阅机制,使得从数据库在任何地方同步树时,可订阅一个频道并接收主服务器完整的消息发布记录。同步对读取操作的可扩展性和数据冗余很有帮助。

redis的官网地址,非常好记,是redis.io。(特意查了一下,域名后缀io属于国家域名,是british Indian Ocean territory,即英属印度洋领地)目前,Vmware在资助着redis项目的开发和维护。

下面是官方的bench-mark数据:
测试完成了50个并发执行100000个请求。
设置和获取的值是一个256字节字符串。
Linux box是运行Linux 2.6,这是X3320 Xeon 2.5 ghz。
文本执行使用loopback接口(127.0.0.1)。
结果:读的速度是110000次/s,写的速度是81000次/s

redis提供五种数据类型:string,hash,list,set及zset(sorted set)。
string(字符串)
string是最简单的类型,你可以理解成与Memcached一模一样的类型,一个key对应一个value,其上支持的操作与Memcached的操作类似。但它的功能更丰富。
redis采用结构sdshdr和sds封装了字符串,字符串相关的操作实现在源文件sds.h/sds.c中。

list(双向链表)
list是一个链表结构,主要功能是push、pop、获取一个范围的所有值等等。操作中key理解为链表的名字。

dict(hash表)
set是集合,和我们数学中的集合概念相似,对集合的操作有添加删除元素,有对多个集合求交并差等操作。操作中key理解为集合的名字。

dict中table为dictEntry指针的数组,数组中每个成员为hash值相同元素的单向链表。set是在dict的基础上实现的,指定了key的比较函数为dictEncObjKeyCompare,若key相等则不再插入。

zset(排序set)
zset是set的一个升级版本,他在set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顺序属性,这一属性在添加修改元素的时候可以指定,每次指定后,zset会自动重新按新的值调整顺序。可以理解了有两列的mysql表,一列存value,一列存顺序。操作中key理解为zset的名字。

zset利用dict维护key -> value的映射关系,用zsl(zskiplist)保存value的有序关系。zsl实际是叉数不稳定的多叉树,每条链上的元素从根节点到叶子节点保持升序排序。

Redis内存淘汰机制

Redis内存淘汰指的是用户存储的一些key可以被Redis主动地从实例中删除,从而产生读miss的情况,那么Redis为什么要有这种功能?

这就是我们需要探究的设计初衷,Redis最常见的两种应用场景为缓存和持久存储,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内存淘汰策略更适合于那种场景?是持久存储还是缓存?

内存的淘汰机制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内存,用一定的缓存miss来换取内存的使用效率。

redis 官方提供的 conf

https://raw.github.com/antirez/redis/2.2/redis.conf

1.# maxmemory <bytes>

我们可以通过配置redis.conf中的maxmemory这个值来开启内存淘汰功能,至于这个值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内存淘汰的过程来理解它的意义:

1. 客户端发起了需要申请更多内存的命令(如set)。

2. Redis检查内存使用情况,如果已使用的内存大于maxmemory则开始根据用户配置的不同淘汰策略来淘汰内存(key),从而换取一定的内存。

3. 如果上面都没问题,则这个命令执行成功。

 

2.# maxmemory-policy volatile-lru

redis 中的默认的过期策略是 volatile-lru 。

设置方式   

config set maxmemory-policy volatile-lru

maxmemory-policy 六种方式:

#volatile-lru – >使用LRU算法删除使用过期集合的key
#allkeys-lru – >在主键空间中,优先移除最近未使用的key。
#volatile-random – >在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空间中,随机移除某个key。
#allkeys-random – >在主键空间中,随机移除某个key。
#volatile-ttl – >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空间中,具有更早过期时间的key优先移除。
#novaiction – >当内存使用达到阈值的时候,所有引起申请内存的命令会报错。

 

 

 
Copyright © 2008-2021 lanxinbase.com Rights Reserved. | 粤ICP备14086738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