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服 redis 重启步骤

Redis 重启流程

步骤 操作
第一步 进入 Redis 安装目录
第二步 停止 Redis 服务
第三步 修改 Redis 配置文件
第四步 启动 Redis 服务
第五步 验证 Redis 是否重启成功

第一步:进入 Redis 安装目录

在命令行中输入以下命令,进入 Redis 安装目录:cd /usr/local/redis/redis-5.0.2

第二步:停止 Redis 服务

使用以下命令停止 Redis 服务:./redis-cli shutdown

这条命令会向 Redis 发送关闭信号,使其优雅地停止服务。

第三步:修改 Redis 配置文件

找到 Redis 配置文件 redis.conf,并使用文本编辑器打开它。可以使用以下命令打开配置文件:

vim redis.conf

其实应该把想要修改的参数,先修改了,比如我今天要改的是:

tcp-backlog 511 -> tcp-backlog 1024

在配置文件中,你可以修改各种 Redis 的配置项。例如,你可以修改端口号、密码、持久化等设置。根据你的需求修改相应的配置。

第四步:启动 Redis 服务

使用以下命令启动 Redis 服务:./redis-server ../redis.conf

这条命令会启动 Redis 服务,并使用指定的配置文件。

第五步:验证 Redis 是否重启成功

运行以下命令检查 Redis 服务是否已经启动并运行:redis-cli ping

如果返回 PONG,则表示 Redis 服务已经成功启动。

redis 设置 tcp-backlog

什么是 Redis backlog

TCP backlog 参数是在使用 Redis 客户端连接到 Redis 服务器时,操作系统用于缓存的连接请求的数量。如果连接请求超出了 backlog 参数设置的值,那么新的连接请求可能会超时,这就是您所遇到的问题。

官方描述:

# TCP listen() backlog. # # In high requests-per-second environments you need an high backlog in order # to avoid slow clients connections issues. Note that the Linux kernel # will silently truncate it to the value of /proc/sys/net/core/somaxconn so # make sure to raise both the value of somaxconn and tcp_max_syn_backlog # in order to get the desired effect. tcp-backlog 511
需要根据这2个参数进行调节:
/proc/sys/net/core/somaxconn 
/proc/sys/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

如何增加 Redis backlog

实际上,Redis 默认的 backlog 大小已经足够应对绝大部分的情况。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果我们需要处理大量的并发请求或者网络延迟较大,我们可以通过修改配置文件来增加 Redis 的 backlog。

步骤一:打开 Redis 配置文件

在命令行中输入以下命令,打开 Redis 的配置文件:

vi ./redis/redis.conf

步骤二:修改 Redis 配置

找到 tcp-backlog 的配置项,默认情况下该项被注释掉了,我们需要将其取消注释,并设置一个合适的值。例如,我们将 backlog 设置为 511:

tcp-backlog 511

步骤三:重启 Redis 服务器

保存并关闭 Redis 配置文件后,我们需要重启 Redis 服务器,使配置生效。在命令行中输入以下命令:

sudo systemctl restart redis

代码示例

下面是一个使用 Redis 的简单示例,演示了如何增加 Redis backlog:

import redis

# 创建 Redis 连接池
pool = redis.ConnectionPool(host='localhost', port=6379, db=0, socket_connect_timeout=2, socket_timeout=2, socket_keepalive=True)

# 创建 Redis 客户端
redis_client = redis.Redis(connection_pool=pool)

# 增加 Redis backlog
redis_client.config_set('tcp-backlog', 511)

# 进行其他操作
.....

类图

下面是 Redis 客户端的类图:

微信截图_20240531144551

结论

通过增加 Redis backlog,我们可以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避免请求丢失或超时。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 Redis 的 backlog 大小,以达到最佳的性能表现。希望本文对你理解和使用 Redis 有所帮助。

 

 

归并排序算法详解

基本思想

归并排序(MERGE-SORT)是利用归并的思想实现的排序方法,该算法采用经典的分治策略。

将问题分(divide)成一些小的问题然后递归求解

则将分的阶段得到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最终形成一个有顺序的序列,这就是分而治之

如下图:1626941416-5987-20161218163120151-452283750

可以看到这种结构很像一棵完全二叉树,归并排序可以使用迭代、递归的方式去实现,这里采用递归;

合并相邻序列

再来看看治阶段,将两个已经有序的子序列合并成一个有序序列,要将[4,5,7,8]和[1,2,3,6]两个已经有序的子序列,合并为最终序列[1,2,3,4,5,6,7,8],实现步骤:

1626941416-4265-20161218194508761-468169540

1626941416-8699-20161218194621308-588010220

代码实现

package com.ikonke.openapi;

import java.util.Arrays;


public class Test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 = {9, 8, 7, 6, 5, 4, 3, 2, 1};
        sort(arr);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arr));
    }

    /**
     * 排序递归的方法
     *
     * @param arr
     */
    public static void sort(int[] arr) {
        /**
         * 临时数组
         */
        int[] temp = new int[arr.length];
        sort(arr, 0, arr.length - 1, temp);
    }

    /**
     * 分治的方法
     *
     * @param arr
     * @param left
     * @param right
     * @param temp
     */
    private static void sort(int[] arr, int left, int right, int[] temp) {
        if (left < right) {
            //从数组中间开始
            int mid = (left + right) / 2;
            //左边归并排序,使得左子序列有序
            sort(arr, left, mid, temp);

            //右边归并排序,使得右子序列有序
            sort(arr, mid + 1, right, temp);

            //将两个有序子数组合并操作
            merge(arr, left, mid, right, temp);
        }
    }

    /**
     * 数组合并
     *
     * @param arr   原数组
     * @param left
     * @param mid
     * @param right
     * @param temp  临时数组
     */
    private static void merge(int[] arr, int left, int mid, int right, int[] temp) {
        int i = left;//左指针
        int j = mid + 1;//右指针
        int t = 0;//临时数组指针
        while (i <= mid && j <= right) {
            if (arr[i] <= arr[j]) {
                temp[t++] = arr[i++];
            } else {
                temp[t++] = arr[j++];
            }
        }
        while (i <= mid) {//将左边数组赋值到临时数组
            temp[t++] = arr[i++];
        }
        while (j <= right) {//将右边数组赋值到临时数组
            temp[t++] = arr[j++];
        }
        t = 0;
        //数组拷贝替换
        while (left <= right) {
            arr[left++] = temp[t++];
        }
    }
}

执行结果

[1, 2, 3, 4, 5, 6, 7, 8, 9]

总结

归并排序是稳定排序,也是一种十分高效的排序,当进行大数据排序的时候使用归并效率会高很多,如果只有>50个数组,我认为还是使用插入排序、冒泡排序之类的,会合适些。

从上文的图中可看出,每次合并操作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而完全二叉树的深度为|log2n|。总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logn)。而且,归并排序的最好,最坏,平均时间复杂度均为O(nlogn)。

堆排序算法详解

概念

堆排序是利用堆这种数据结构而设计的一种排序算法,堆排序是一种选择排序,它的最坏,最好,平均时间复杂度均为O(nlogn),它也是不稳定排序。首先简单了解下堆结构。

堆是具有以下性质的完全二叉树:

每个结点的值都大于或等于其左右孩子结点的值,称为大顶堆;

或每个结点的值都小于或等于其左右孩子结点的值,称为小顶堆。

如下图:

1626920600-8986-20161217182750011-675658660

同时,我们对堆中的结点按层进行编号,将这种逻辑结构映射到数组中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1626920600-3203-20161217182857323-2092264199

该数组从逻辑上讲就是一个堆结构,我们用简单的公式来描述一下堆的定义就是:

大顶堆:arr[i] >= arr[2i+1] && arr[i] >= arr[2i+2]

小顶堆:arr[i] <= arr[2i+1] && arr[i] <= arr[2i+2]

接下来,看看堆排序的基本思想及基本步骤:

基本思想

将待排序序列构造成一个大顶堆,此时,整个序列的最大值就是堆顶的根节点。将其与末尾元素进行交换,此时末尾就为最大值。然后将剩余n-1个元素重新构造成一个堆,这样会得到n个元素的次小值。如此反复执行,便能得到一个有序序列。

步骤

1.构造初始堆

将给定无序序列构造成一个大顶堆(一般升序采用大顶堆,降序采用小顶堆)。假设给定无序序列结构如下:

1626920600-4223-20161217192038651-934327647

从最后一个非叶子结点开始,叶结点自然不用调整,第一个非叶子结点 arr.length/2-1=5/2-1=1,也就是下面的6结点,从左至右,从下至上进行调整。

1626920600-2305-20161217192209433-270379236

找到第二个非叶节点4,由于[4,9,8]中9元素最大,4和9交换。

1626920600-5824-20161217192854636-1823585260

这时,交换导致了子根[4,5,6]结构混乱,继续调整,[4,5,6]中6最大,交换4和6。

1626920600-9719-20161217193347886-1142194411

此时,就将一个无需序列构造成了一个大顶堆。

2.将堆顶元素与末尾元素进行交换,使末尾元素最大。然后继续调整堆,再将堆顶元素与末尾元素交换,得到第二大元素。如此反复进行交换、重建、交换。

将堆顶元素9和末尾元素4进行交换

1626920608-5605-20161217194207620-1455153342

重新调整结构,使其继续满足堆定义:

1626920610-9242-20161218153110495-1280388728

再将堆顶元素8与末尾元素5进行交换,得到第二大元素8.

1626920614-9891-20161218152929339-1114983222

后续过程,继续进行调整,交换,如此反复进行,最终使得整个序列有序

1626920614-5968-20161218152348229-935654830

总结堆排序的基本思路:

  • 将无需序列构建成一个堆,根据升序降序需求选择大顶堆或小顶堆;
  • 将堆顶元素与末尾元素交换,将最大元素”沉”到数组末端;
  • 重新调整结构,使其满足堆定义,然后继续交换堆顶元素与当前末尾元素,反复执行调整+交换步骤,直到整个序列有序。

代码

import java.util.Arrays;

public class Test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 = {9, 8, 7, 6, 5, 4, 3, 2, 1};
        sort(arr);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arr));
    }

    public static void sort(int[] arr) {
        //1.构建大顶堆
        for (int i = arr.length / 2 - 1; i >= 0; i--) {
            //从第一个非叶子结点从下至上,从右至左调整结构
            adjustHeap(arr, i, arr.length);
        }
        //2.调整堆结构+交换堆顶元素与末尾元素
        for (int j = arr.length - 1; j > 0; j--) {
            swap(arr, 0, j);//将堆顶元素与末尾元素进行交换
            adjustHeap(arr, 0, j);//重新对堆进行调整
        }

    }

    /**
     * 调整大顶堆(仅是调整过程,建立在大顶堆已构建的基础上)
     *
     * @param arr
     * @param i
     * @param length
     */
    public static void adjustHeap(int[] arr, int i, int length) {
        int temp = arr[i];//先取出当前元素i
        for (int k = i * 2 + 1; k < length; k = k * 2 + 1) {//从i结点的左子结点开始,也就是2i+1处开始
            if (k + 1 < length && arr[k] < arr[k + 1]) {//如果左子结点小于右子结点,k指向右子结点
                k++;
            }
            if (arr[k] > temp) {//如果子节点大于父节点,将子节点值赋给父节点(不用进行交换)
                arr[i] = arr[k];
                i = k;
            } else {
                break;
            }
        }
        arr[i] = temp;//将temp值放到最终的位置
    }

    /**
     * 交换元素
     *
     * @param arr
     * @param a
     * @param b
     */
    public static void swap(int[] arr, int a, int b) {
        int temp = arr[a];
        arr[a] = arr[b];
        arr[b] = temp;
    }
}

结果:

[1, 2, 3, 4, 5, 6, 7, 8, 9]

最后

堆排序是一种选择排序,整体主要由:构建初始堆 + 交换堆顶元素和末尾元素并重建堆两部分组成。其中构建初始堆经推导复杂度为O(n),在交换并重建堆的过程中,需交换n-1次,而重建堆的过程中,根据完全二叉树的性质,[log2(n-1),log2(n-2)…1]逐步递减,近似为nlogn。所以堆排序时间复杂度一般认为就是O(nlogn)级。

数据结构:图Graph

图的简介

图(Graph)结构是一种非线性的数据结构,图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例子,比如交通运输网,地铁网络,社交网络,计算机中的状态执行(自动机)等等都可以抽象成图结构。图结构比树结构复杂的非线性结构。

图结构构成

1.顶点(vertex):图中的数据元素,如图一。

2.边(edge):图中连接这些顶点的线,如图一。

1 

图一

所有的顶点构成一个顶点集合,所有的边构成边的集合,一个完整的图结构就是由顶点集合和边集合组成。图结构在数学上记为以下形式:

G=(V,E)   或者   G=(V(G),E(G))

其中 V(G)表示图结构所有顶点的集合,顶点可以用不同的数字或者字母来表示。E(G)是图结构中所有边的集合,每条边由所连接的两个顶点来表示。

图结构中顶点集合V(G)不能为空,必须包含一个顶点,而图结构边集合可以为空,表示没有边。

图的基本概念

1.无向图(undirected graph)

       如果一个图结构中,所有的边都没有方向性,那么这种图便称为无向图。典型的无向图,如图二所示。由于无向图中的边没有方向性,这样我们在表示边的时候对两个顶点的顺序没有要求。例如顶点VI和顶点V5之间的边,可以表示为(V2, V6),也可以表示为(V6,V2)。

2

图二  无向图

对于图二无向图,对应的顶点集合和边集合如下:

V(G)= {V1,V2,V3,V4,V5,V6}

E(G)= {(V1,V2),(V1,V3),(V2,V6),(V2,V5),(V2,V4),(V4,V3),(V3,V5),(V5,V6)}

2.有向图(directed graph)

一个图结构中,边是有方向性的,那么这种图就称为有向图,如图三所示。由于图的边有方向性,我们在表示边的时候对两个顶点的顺序就有要求。我们采用尖括号表示有向边,例如<V2,V6>表示从顶点V2到顶点V6,而<V6,V2>表示顶点V6到顶点V2。

3

图三  有向图

对于图三有向图,对应的顶点集合和边集合如下:

V(G)= {V1,V2,V3,V4,V5,V6}

E(G)= {<V2,V1>,<V3,V1>,<V4,V3>,<V4,V2>,<V3,V5>,<V5,V3>,<V2,V5>,<V6,V5>,<V2,V6>,<V6,V2>}

*注意:无向图也可以理解成一个特殊的有向图,就是边互相指向对方节点,A指向B,B又指向A。

3.混合图(mixed graph)

一个图结构中,边同时有的是有方向性有的是无方向型的图。

在生活中混合图这种情况比较常见,比如城市道路中有些道路是单向通行,有的是双向通行。

4.顶点的度

连接顶点的边的数量称为该顶点的度。顶点的度在有向图和无向图中具有不同的表示。对于无向图,一个顶点V的度比较简单,其是连接该顶点的边的数量,记为D(V)。 例如,图二所示的无向图中,顶点V5的度为3。而V6的度为2。

     对于有向图要稍复杂些,根据连接顶点V的边的方向性,一个顶点的度有入度出度之分。

  •  入度是以该顶点为端点的入边数量, 记为ID(V)。
  •  出度是以该顶点为端点的出边数量, 记为OD(V)。

     这样,有向图中,一个顶点V的总度便是入度和出度之和,即D(V) = ID(V) + OD(V)。例如,图三所示的有向图中,顶点V5的入度为3,出度为1,因此,顶点V5的总度为4。

5.邻接顶点

邻接顶点是指图结构中一条边的两个顶点。 邻接顶点在有向图和无向图中具有不同的表示。对于无向图,邻接顶点比较简单。例如,在图二所示的无向图中,顶点V2和顶点V6互为邻接顶点,顶点V2和顶点V5互为邻接顶点等。

对于有向图要稍复杂些,根据连接顶点V的边的方向性,两个顶点分别称为起始顶点(起点或始点)和结束顶点(终点)。有向图的邻接顶点分为两类:

  • 入边邻接顶点:连接该顶点的边中的起始顶点。例如,对于组成<V2,V6>这条边的两个顶点,V2是V6的入边邻接顶点。
  • 出边邻接顶点:连接该顶点的边中的结束顶点。例如,对于组成<V2,V6>这条边的两个顶点,V6是V2的出边邻接顶点。

6.无向完全图

如果在一个无向图中, 每两个顶点之间都存在条边,那么这种图结构称为无向完全图。典型的无向完全图,如图四所示。
4

图四  无向完全图

理论上可以证明,对于一个包含n个顶点的无向完全图,其总边数为n(n-1)/2

比如图四总边数就是5,例子:5*(5-1)/2=10。

7.有向完全图

如果在一个有向图中,每两个顶点之间都存在方向相反的两条边,那么这种图结构称为有向完全图。典型的有向完全图,如图五所示。

5

图五 有向完全图

 

理论上可以证明,对于一个包含n的顶点的有向完全图,其总的边数为:n(n-1)

这是无向完全图的两倍,这个也很好理解,因为每两个顶点之间需要两条边。

8.有向无环图(DAG图)

如果一个有向图无法从某个顶点出发经过若干条边回到该点,则这个图是一个有向无环图。有向无环图可以利用在区块链技术中。

9.无权图和有权图

6

这里的权可以理解成一个数值,就是说节点与节点之间这个边是否有一个数值与它对应,对于无权图来说这个边不需要具体的值。对于有权图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关系可能需要某个值来表示,比如这个数值能代表两个顶点间的距离,或者从一个顶点到另一个顶点的时间,所以这时候这个边的值就是代表着两个节点之间的关系,这种图被称为有权图;

10.图的连通性

图的每个节点不一定每个节点都会被边连接起来,所以这就涉及到图的连通性,如下图:

7

可以发现上面这个图不是完全连通的。

11.简单图 ( Simple Graph)

对于节点与节点之间存在两种边,这两种边相对比较特殊

1.自环边(self-loop):节点自身的边,自己指向自己。

2.平行边(parallel-edges):两个节点之间存在多个边相连接。

8

这两种边都是有意义的,比如从A城市到B城市可能不仅仅有一条路,比如有三条路,这样平行边就可以用到这种情况。不过这两种边在算法设计上会加大实现的难度。而简单图就是不考虑这两种边。

 
Copyright © 2008-2021 lanxinbase.com Rights Reserved. | 粤ICP备14086738号-3 |